时间: 2025-05-01 00:2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4:47
《天平山》
作者:范师道 〔宋代〕
万物天地间,或有奇胜跡。
见赏能几人,不止今与昔。
吴门多好山,天平为峻极。
旦暮常白云,表里皆珍石。
烟岚十里光,松桂四时色。
我因一纵游,烦襟为开释。
感古怀君子,翻然长太息。
乐天赏云泉,诗章何历历。
垂今数百年,继者漠然寂。
间遇希文来,双旌守乡国。
行春三镶原,吟哦尽所得。
子美天与才,寻幽多采摭。
赋百五十言,平地黄金掷。
三贤固有名,山亦资辉赫。
此去还几年,不逢好事客。
在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奇特的胜迹,能欣赏到这些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不仅是今人,亦是古人。吴门有许多美丽的山,天平山是其中的巅峰。清晨和傍晚常有白云缭绕,山中外皆有珍贵的石头。烟雾与山岚交织,十里之内光影斑斓,松树与桂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我因此放纵游玩,烦恼的心情也得到了释放。感慨古人,怀念君子,长叹一声。乐于欣赏云水之景,吟诵诗章何其清晰。经过数百年,继承者却显得冷漠与沉寂。偶遇希文,他手持双旌守护家乡。在春天的山原上吟咏,尽情表达所感所思。李白才华横溢,常寻幽探胜,赋诗一百五十言,犹如平地投下黄金。三位贤者自然声名显赫,山也因他们而更加辉煌。这之后还要多少年,才能再遇到好事的客人?
范师道,字景仁,号澄怀,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天平山》创作于诗人游览天平山时,借景抒怀,感慨古人和当下的诗人们对山水的欣赏与理解。
《天平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天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古人雅士的怀念。诗中开篇即强调万物的奇特之处,设问引人思考。这种对“见赏能几人”的反思,显示了诗人对人类审美境界的关注和思考,似乎在感叹当今人们的心灵与自然的距离。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天平山的美丽,白云、珍石、松桂等意象交织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的“烟岚十里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这片灵秀之地。
诗的中段,诗人转向自我,表露出因游览而释然的心境,表达了对古人君子的感慨与敬仰。尤其是“乐天赏云泉,诗章何历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学的热爱,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结尾处,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继承者的冷漠,似乎在为当下的文化环境感到惋惜。同时,提到李白等古代诗人,增强了诗的文化深度,展现了诗人与古人之间心灵的共鸣。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万物天地间,或有奇胜跡。
表示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观。
见赏能几人,不止今与昔。
反问欣赏这些奇观的人有多少,不仅是现代,也包括古代。
吴门多好山,天平为峻极。
赞美吴门地区的山水,天平山是其中的最高峰。
旦暮常白云,表里皆珍石。
描述天平山四季的美景,常有白云环绕,山中外皆有珍贵的石头。
烟岚十里光,松桂四时色。
描绘山中光影变化,四季常青的松树和桂花,生动形象。
我因一纵游,烦襟为开释。
因为游览而放松心情,烦恼得以释放。
感古怀君子,翻然长太息。
感慨古人君子的风范,发出长长的叹息。
乐天赏云泉,诗章何历历。
享受赏云观泉的乐趣,诗章的记忆鲜明清晰。
垂今数百年,继者漠然寂。
经过数百年,后人却显得冷漠与沉寂。
间遇希文来,双旌守乡国。
偶然遇到一位名士,他手持双旌守护家乡。
行春三镶原,吟哦尽所得。
在春天的山原吟咏,尽情表达所思所感。
子美天与才,寻幽多采摭。
提到李白(子美),赞美他才情与对自然的探索。
赋百五十言,平地黄金掷。
诗人以李白的诗作比喻,赋诗数量多如黄金般珍贵。
三贤固有名,山亦资辉赫。
三位贤者的名声显赫,山因此更加光辉。
此去还几年,不逢好事客。
不知未来几年,何时才能再遇到有情有才的客人。
整首诗通过描绘天平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君子风范的怀念。诗人反思现代人对自然美的忽视,感叹时间的流逝,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关切。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个?
A. 泰山
B. 天平山
C. 黄山
D. 峨眉山
诗人对古代君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视
B. 怀念与敬仰
C. 无所谓
D. 赞美与批评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现代人的什么感受?
A. 积极向上
B. 反思与惋惜
C. 无动于衷
D. 赞美
答案:
可以将《天平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是山水诗,但王维更侧重于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范师道则在表达对古人和自然的感慨中,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