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7:03
送曹杜赴试礼部
作者: 王令 〔宋代〕
霜风琅琅鸣鼓鼙,
鸟寒夜噪树折枝。
居者不出行者归,
厩马解衔车弃脂。
长河夜冰船就维,
百贾晏起朝闭扉。
为问当今行者谁,
出门千里到何时。
母送拊背父叹嘻,
儿惜欲去哭挽衣。
上马反顾纷涕洟,
非所愿欲去何为。
家虽有田丰岁稀,
所得偿公不及私。
况望膻芗事庭闱,
结发从学今十期。
始自有志徇孔姬,
岂愿从世成依违。
高堂华发纡素丝,
暮年待子为光辉。
望我日久莫报之,
苟得一笑辱弗辞。
况望三釜家无饥,
吾于二子久所知。
怪其才高所就卑,
今乃语此诚可思。
近闻天子变典彝,
欲拨旧况收新奇。
子行出仕适其期,
骅骝得路无衔羁。
罢酒行矣无自迟,
去取天宠酬亲慈。
北风呼啸,鼓声阵阵,
寒鸦在夜里啼叫,树枝折断。
居家的人不出门,出行的人纷纷归来,
马厩里的马解开了缰绳,车子也被遗弃。
长河上夜里结冰,船只已经停靠,
商人们早起,关上了门扉。
请问现在的行者是谁?
出门千里,何时才能到达?
母亲送行轻轻拍背,父亲叹息不已,
儿子依依不舍,哭着挽留衣襟。
上马回头流下泪水,
并非我所愿,何必去远方?
家里虽然有田,丰收的年景却稀少,
所得的收入公家不如私家。
更何况希望能在朝廷中有所作为,
结发之时就立志从学,这已是十个年头。
最初是有志于追随孔子,
岂愿随世俗成了依附?
高堂之上,父母白发如丝,
暮年期待子女带来光辉。
希望我日久无须报答,
只要能得到一笑,我便心满意足。
再说家中三餐无饥,
我与二子早已熟悉。
惊叹于他们才华出众,竟然遇到如此境地,
如今说出这些,诚然值得思考。
最近听闻天子变更了典章,
想要拨除旧制,采纳新奇。
你出仕正好适逢其时,
骏马得路,毫无羁绊。
酒席已罢,快去吧,切勿耽搁,
前去获得天子的宠爱,报答亲恩。
王令,字子贞,号白石,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
此诗写于王令送别朋友曹杜赴京应试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福与对家庭离别的忧伤,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王令的《送曹杜赴试礼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寒冷的天气和离别时的情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家庭的牵挂。开篇以“霜风琅琅鸣鼓鼙”引入,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出行的不易和即将到来的离别。诗中对行者与居者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动与静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出行与归宿的思考。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母亲送行、父亲叹息以及儿子哭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家庭的温情与离别的苦楚。尤其是“上马反顾纷涕洟”,深刻地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家庭的牵挂。此外,诗中提到的“家虽有田丰岁稀”,也让人感受到家中生活的艰辛,进一步增添了离别的沉重感。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朋友的送别,更是对家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友人面前展现出了一种勇敢与无奈的情感,最终以“罢酒行矣无自迟”结束,既是对朋友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理想追求的坚定。王令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既要勇敢前行,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追求与家庭责任之间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厩马解衔”是什么意思?
“高堂华发”指的是?
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