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02
蛮人自昔化难和,
定乱三经马伏波。
地控八闽门户险,
民分两岛版图多。
汉家已议捐炎海,
越国何能王赵佗。
孤负天南忠义士,
同仇思保旧山河。
从古至今,蛮族就难以与我们和睦相处,
他们从《三经》中学习,像马伏波一样镇压动乱。
八闽大地的险要之处在于地势险峻,
而人民的生活却被分隔在两座岛屿之间。
汉朝已经考虑放弃炎海(即东海),
越国又怎能成为像赵佗那样的王者呢?
我辈辜负了南方那些忠义之士,
大家齐心协力保卫我们的山河。
蒋兰畬(约1780-1850),字子贞,号兰畬,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表达爱国情怀和对时事的关注为主。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民族关系紧张的现实,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以及对外族侵略的愤慨。
《感事》这首诗以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外族侵略的愤慨和对忠义之士的敬仰。诗中开篇即以“蛮人自昔化难和”揭示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紧张,表现出对外族的警惕与反抗。接着提到“定乱三经马伏波”,不仅提及历史英雄的形象,也暗示在当今局势中,缺乏这样的英杰,令人感到无奈。
诗中提到的“地控八闽门户险”,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复杂与险要,暗示了外敌入侵的困难与阻力。同时,人民因战争与分裂而分隔在两岛之间,反映出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接下来的“汉家已议捐炎海”,则表达了对汉朝放弃东海的无奈与痛心,显示出国家的弱势。
最后两句“孤负天南忠义士,同仇思保旧山河”,更是诗人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惋惜与对保家卫国的渴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团结的期盼,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表达了对外族侵略的愤怒和对忠义之士的敬意,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
蛮人自古以来与汉人关系是:
A. 和睦相处
B. 难以和睦
C. 友好交往
D. 互相学习
“地控八闽门户险”中的“八闽”指的是:
A. 福建
B. 广东
C. 浙江
D. 台湾
诗中提到的“马伏波”是:
A. 一位文人
B. 一位历史名将
C. 一位神话人物
D. 一位统治者
通过以上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读者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感事》的诗意与情感,也能在互动中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