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2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22:54
原文展示:
赫赫三万里,共煮一鼎汤。蓬茅数椽屋,何处有清凉。惟有摄心坐,憩此真道场。清虚无一物,焚灼不能伤。自我知此趣,两脚不下堂。人皆笑我拙,我亦笑人狂。
白话文翻译:
炎炎夏日,三万里大地如同煮沸的一锅热汤。我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何处能找到一丝清凉?唯有静心打坐,在这真正的修行场所休息。心灵清净无物,即使烈火焚烧也无法伤害。自从我领悟了这种乐趣,双脚就不再踏出家门。人们都笑我愚笨,我也笑他们狂妄。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创作于夏日酷暑之时,表达了作者在炎热中寻求心灵清凉的愿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但文人多关注个人修养和内心世界。夏日酷暑,人们普遍感到不适,而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在炎热中寻求心灵清凉的独特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酷暑的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在炎热中寻求心灵清凉的愿望。诗中,“赫赫三万里,共煮一鼎汤”形象地描绘了夏日大地的炎热,而“蓬茅数椽屋,何处有清凉”则表达了作者对清凉的渴望。后文通过“摄心坐,憩此真道场”和“清虚无一物,焚灼不能伤”表达了作者通过静心打坐来寻求心灵清凉的方法。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炎热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独特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炎热中寻求心灵清凉的愿望,并通过静心打坐来实现这一目标。诗中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看法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赫赫三万里,共煮一鼎汤”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对比 D. 拟人
诗中“蓬茅数椽屋,何处有清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炎热的不满 B. 对清凉的渴望 C. 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D. 对世俗看法的超然态度
诗中“惟有摄心坐,憩此真道场”表达了作者的什么修行方式? A. 静心打坐 B. 外出避暑 C. 读书学习 D. 与世隔绝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