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张耒高丽松扇

《和张耒高丽松扇》

时间: 2025-05-07 10:13:49

诗句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3:49

原文展示

可怜堂堂十八公,
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
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
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
网虫不见乘鸾子。

白话文翻译

这位高贵的十八公子真令人心疼,
他在世时却老死也未能入明光宫。
即使万牛难以奉献,他也无法自我展现,
只能将自己裁成一把把扇子,握在手中。
屈身在尘垢中,恳请君王为他洗净,
但最终只是在君王的诗集里挂名。
比起汉宫中的悲伤婕妤,
却连乘鸾的机会都没有。

注释

  • 十八公:指的是一个年轻而有贵族身份的男子,象征着青春与权势。
  • 明光宫:古代帝王的宫殿,象征着权力与荣华。
  • 万牛不来:形容无法得到他人的奉献或认可。
  • 团团手中扇:扇子是用来降温的工具,这里象征着一种自我安慰或自我表达的方式。
  • 屈身蒙垢:屈身于尘世的卑微与无奈。
  • 汉宫悲婕妤:指的是汉朝的婕妤(美丽的宫女),她因失宠而感到悲伤,象征着失落与无奈。
  • 网虫:比喻不值得的人或事,乘鸾子则是指乘坐仙鹤,象征着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苏轼的创作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心中感慨万千,常常思考个人的价值与历史的无情。诗中通过描绘一位年轻贵族的遭遇,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和张耒高丽松扇》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可怜堂堂十八公”的描写,直接引入了对年轻贵族的同情,显现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老死不入明光宫”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凉,正如许多有才华的人在历史中被忽视的命运。诗人通过“万牛不来难自献”的比喻,表达了对个人才能无法施展的无奈。

在情感的深层,诗人不仅仅是在感叹个体的命运,更是在反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通过“屈身蒙垢君一洗”的描绘,苏轼展现了对权贵的期待与无奈,暗示了在权力面前个体的卑微与渺小。而“挂名君家诗集里”则反映出一种对名声的追求与无奈,与后面的“犹胜汉宫悲婕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悲哀。

整首诗在节奏上有一种低沉的美感,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历史以及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时代的质疑,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可怜堂堂十八公:表达对年轻公子的同情与怜悯。
  2. 老死不入明光宫:强调其一生无法得到认可,带有悲剧色彩。
  3. 万牛不来难自献:隐喻即使有才华,也难以自我表现。
  4. 裁作团团手中扇:比喻自我安慰,象征无奈的自我表达。
  5. 屈身蒙垢君一洗:表达对权贵的依附与期待。
  6. 挂名君家诗集里:暗示个人价值被忽视,仅留名于书。
  7. 犹胜汉宫悲婕妤:将其命运与历史上悲惨的女性对比,加深悲情。
  8. 网虫不见乘鸾子:表达了对于无望与失落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年轻公子的命运与汉宫婕妤的悲惨经历,深化了诗的情感。
  • 比喻:将自身的无奈比作扇子,象征着个人的渺小与无力。
  • 拟人:通过“屈身蒙垢”的描绘,赋予了物体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个人命运的无常与历史的悲剧,通过对年轻公子命运的描绘,反映出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忽视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十八公:象征青春与权势。
  • 明光宫:象征权力与光辉的理想。
  • 万牛:象征奉献与认可。
  • 团扇:象征自我安慰与表达的方式。
  • 汉宫婕妤:象征历史的悲剧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可怜堂堂十八公”中的“十八公”指的是: a) 一位年轻的贵族
    b) 一位老者
    c) 一位文人

  2. “老死不入明光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c) 对历史的赞美

  3. “犹胜汉宫悲婕妤”中的“婕妤”指的是: a) 一位皇后
    b) 一位失宠的宫女
    c) 一位诗人

答案

  1. a) 一位年轻的贵族
  2. b)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3. b) 一位失宠的宫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登高》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和张耒高丽松扇》则更聚焦于个体命运与历史的无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苏轼传》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喜入兰陵望紫阁峰呈宣上人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 送柳判官赴振武 送同落第者东归 惜春伤同幕故人孟郎中兼呈去年看花友 石楼山见月(一作宿青山石楼) 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照镜 重赠邢校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穴宅 三不知 闲神野鬼 聚少成多 误笔成蝇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 包含积的词语有哪些 池堑 乚字旁的字 泉眼 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貝字旁的字 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桑中生李 嫡系 齊字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小字头的字 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敬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