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1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19:54
次韵答张耒
作者:苏辙
客舟逝将西,日夜西北风。
维舟罢行役,坐令鬓如蓬。
偶従二三子,步上百尺台。
云烟遍原隰,敞怳令人哀。
山中难久居,噶在城郭。
欲学扬子云,避世天禄阁。
浮木寄流水,行止非所期。
何须自为计,水当为我移。
外物不可必,惟此方寸心。
心中有乐事,手付瑟与琴。
夜吟感秋诗,惜此芳物零。
幽人亦多思,起坐再三听。
白驹在空林,瓶罄有耻罍。
尽我一杯酒,愁思如云颓。
客船向西行驶,日夜受到西北风的驱动。
停下船只,结束劳作,头发因此变得凌乱。
偶尔和几位朋友,登上高台远望。
四处云烟弥漫,令人感到忧伤。
在山中难以久留,城郭才是归处。
想要学习扬子云,隐居在天禄阁。
漂浮的木头随流水而去,行止并不由我。
何必自己去计划,水流自会为我改变。
外在事物不可强求,只有这颗心才最重要。
心中有乐趣,便可用手弹瑟与琴。
夜晚吟咏感怀秋诗,惋惜这美好的事物已逝。
隐居者常常多思,起身坐下反复倾听。
白马在空林中奔腾,瓶子空了令人羞耻。
尽我一杯酒,愁绪如云般消沉。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庐,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文采斐然和深厚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主张诗歌应反映真实的生活与内心的感受。他的诗风沉稳,富有哲理。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张耒的交往之中,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舟行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次韵答张耒》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体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客舟在西行的情景,运用“客舟”“西北风”来渲染一种旅途中的孤寂感。接着,诗人通过“维舟罢行役,坐令鬓如蓬”一语,生动地描绘出因舟行而导致的疲惫状态,隐喻了人生的奔波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到“偶従二三子,步上百尺台”,在高台上与友人一起眺望远方,象征着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然而,随之而来的“云烟遍原隰,敞怳令人哀”则转向一种忧伤的情绪,表现出对无常生活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山中难久居”,表达了在自然与人世间的矛盾,内心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苏辙提到“欲学扬子云,避世天禄阁”,以扬子云作为象征,说明他希望远离世俗纷争,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浮木寄流水,行止非所期”则进一步深化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之感。诗的最后几句,“尽我一杯酒,愁思如云颓”,则回归到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伤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辙对人生、自然和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整首诗表现了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洒脱而又感伤的生活态度。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扬子云”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云烟遍原隰,敞怳令人__”。
判断题:诗人认为外在事物是可以强求的。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