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2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26:14
献衷心 子梁“心佛图”
屈秉筠 〔清代〕
料佛飞轻易,心许凡人。
多则为种前因。
向妙莲花座,顶礼功深。
还不若,方寸地,自家寻。
无佛处,佛才真。
此中空洞即檀林。
把至情坚铸,不坏金身。
毋退志,休亵念,莫分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思考与体悟。诗中提到,理想中飞翔的佛像与凡人之间的心意交流,暗示着人们常常迷于外在的佛像而忘却内心的修行。过多的执念会成为前世因缘的障碍。对于真理的追求应在心中自我反省,而不是单纯依赖外在的形式。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是在无佛的地方显现,心灵的空洞如同檀林般宁静。将真情凝聚,才能不朽于世。作者呼吁人们要坚定信念,避免亵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使心灵分散。
作者介绍:屈秉筠,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诗词和书法著称。其作品常反映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上佛教文化盛行,许多诗人借助佛教思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屈秉筠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真实信仰的探寻。
《献衷心 子梁“心佛图”》是一首深刻反映内心修炼与信仰关系的诗作。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传统的独到理解,借用“飞轻易”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思考。诗人在开篇便提出佛与凡人之间的心灵联系,强调了外在佛像与内心修行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表象的反思。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提到“妙莲花座”,这不仅是对佛教经典意象的引用,也暗示着一种理想的修行状态。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应在“方寸地”,即内心。此处不仅强调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无佛处,佛才真”的观点,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整首诗通过比喻和意象的运用,把佛教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作者用“至情坚铸”和“不坏金身”表达了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修行中应当保持纯净的心灵,不被外界干扰。整首诗在语调上流畅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信仰的深刻理解。
料佛飞轻易,心许凡人。
表达了对佛的轻松想象和对凡人的心意承诺。
多则为种前因。
指过多的执念会成为前世因缘的障碍。
向妙莲花座,顶礼功深。
赞叹佛教信仰的高尚与深刻。
还不若,方寸地,自家寻。
提醒人们心灵的修行更为重要。
无佛处,佛才真。
说明真正的佛教意义在于内心的觉悟。
此中空洞即檀林。
空灵的心境就如同安静的檀林。
把至情坚铸,不坏金身。
强调真情的坚定与不变的信仰。
毋退志,休亵念,莫分心。
告诫修行者要坚定信念,保持内心的纯净。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索内心的真实与坚定信仰的重要性。诗人借助佛教的哲学,传达出一种超越外在形式的内在修行观念,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寻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
诗词测试:
“料佛飞轻易”中“料”的意思是?
A. 想象
B. 计算
C. 讨论
D. 感觉
诗中强调“方寸地”指的是?
A. 外在环境
B. 心灵
C. 佛教寺庙
D. 生活状态
“无佛处,佛才真”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外在佛教信仰的真实存在
B. 内心的觉悟与修行更为重要
C. 佛教寺庙的崇高
D. 对佛像的崇拜
答案:
《终南山》(王维)
王维在此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屈秉筠的内心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更强调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而屈秉筠则专注于个人的信仰与内心的探寻。
总结:两首诗都在探讨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但王维侧重于自然的影响,而屈秉筠则聚焦于佛教信仰的内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