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7:10
作者: 高启 〔明代〕
白头道士骑一鹤,手把青莲下寥廓。
人间又见海田枯,十丈黄尘没城郭。
昔年服事茅长君,能役鬼神呼风云。
下为群生扫旱沴,雨工驱起如羊群。
阴雷填填天欲怒,灵飙吹旗紫坛暮。
书入重关虎豹开,璧沉古井蛟龙护。
须臾甘澍何滂沱,十日不雨应无禾。
祠官空为大雩舞,觋女羞作迎神歌。
明朝师归定何许,云里悬珠火如黍。
更烦夜起把天瓢,翻作东南洗兵雨。
一位白发的道士骑着白鹤,手中握着青莲,飘然下至广阔天空。
人间又一次见到了干枯的农田,十丈黄尘已经淹没了城郭。
往年我曾侍奉茅长君,他能使鬼神呼风唤雨。
他为众生驱散干旱的灾难,雨水如同羊群般奔腾而来。
阴沉的雷声震动,天意似乎要愤怒,灵风吹动紫色坛旗,傍晚时分。
书信传到重关,像是虎豹般开路,璧玉沉入古井,蛟龙在护卫。
转瞬间,甘霖如注,倾洒得多么猛烈,十天不下雨,农田就要没有禾苗。
祭祀的官员空在大雨中跳舞,女祭司羞于唱迎神的歌。
明天师父归来又会何处?云中悬挂着如火般的珠子。
更烦我夜里起身,举起天瓢,翻作东南的雨水,洗净兵器。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0年),字季明,号文清,明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而闻名,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农田遭遇旱灾之时,诗人以祷雨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期盼,也是对当时社会困境的反映。
《赠炼师祷雨》是一首饱含情感的古诗,展现了高启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诗中通过描写一位白发道士骑鹤而来,手握青莲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象征着道教的神秘力量。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旱灾的苦况,表现了对百姓生计的关切。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道士的神秘形象与干旱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在干旱的环境中,诗人提到“昔年服事茅长君”,不禁让人想起道教的传统,过去道士能够呼风唤雨,帮助人们解决困境。而后半部分则是对神秘力量的呼唤与期待,特别是“阴雷填填,天欲怒”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紧迫感,期待雨水的降临。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反映了高启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思考与人文关怀。诗中不仅有道教的哲学思想,还有对大自然的崇敬,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道士祷雨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间疾苦的关注,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白头道士”骑着什么动物?
A. 马
B. 鹤
C. 驴
D. 狐狸
诗人希望道士能带来什么?
A. 风
B. 雨
C. 雪
D. 日
“阴雷填填”中的“阴雷”主要指什么?
A. 太阳
B. 雷电
C. 风
D. 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