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12:36
龙门西冈魏公祠,祠前有松多古枝。
长身蜿蜒横数亩,巨石作枕相撑持。
春泥半封朽死骨,冻藓全聚皴生皮。
无心昂耸上霄汉,偃仰独向荒山垂。
蛰雷振岳撼不动,一载一梦醒何迟。
政如卧龙未起日,深意有待风云期。
太湖月出照夜魄,天峰雪积埋寒姿。
涛声时吼若鼾息,野老惊起山僧疑。
左仰右屈各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
画师安能把笔写,稚子岂敢操斤窥。
杜陵枯楠已憔悴,蜀相老柏非瑰奇。
何如此树怪且寿,呵卫定想烦灵祇。
不知已阅几人代,游客过尽今存谁。
明堂屡兴不见取,得全正爱同支离。
我尝来观忍遽反,醉坐其上高吟诗。
葛陂筇竹亦腾化,神物终去可久羁。
何当一叱使飞起,载我万里游天池。
他年还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时。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12:36
姑苏杂咏 偃松行
龙门西冈魏公祠,
祠前有松多古枝。
长身蜿蜒横数亩,
巨石作枕相撑持。
春泥半封朽死骨,
冻藓全聚皴生皮。
无心昂耸上霄汉,
偃仰独向荒山垂。
蛰雷振岳撼不动,
一载一梦醒何迟。
政如卧龙未起日,
深意有待风云期。
太湖月出照夜魄,
天峰雪积埋寒姿。
涛声时吼若鼾息,
野老惊起山僧疑。
左仰右屈各异态,
天自出巧非人为。
画师安能把笔写,
稚子岂敢操斤窥。
杜陵枯楠已憔悴,
蜀相老柏非瑰奇。
何如此树怪且寿,
呵卫定想烦灵祇。
不知已阅几人代,
游客过尽今存谁。
明堂屡兴不见取,
得全正爱同支离。
我尝来观忍遽反,
醉坐其上高吟诗。
葛陂筇竹亦腾化,
神物终去可久羁。
何当一叱使飞起,
载我万里游天池。
他年还访旧城郭,
正是白鹤归来时。
在龙门西冈的魏公祠前,有许多古老的松树。它们的身形蜿蜒,横跨几亩地,巨石做为它的枕头,支撑着它们。春泥半掩埋了腐朽的骸骨,冰冻的苔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皱纹。松树无心地昂起身躯,向着空中,斜向着荒山低垂。蛰伏的雷声震动高山却不动摇,一年一梦醒来总是迟缓。政事如同卧龙,尚未展现它的气象,深邃的意义等待风云的时机。太湖的月光照亮了夜晚的灵魂,天峰上的积雪掩埋了寒冷的姿态。涛声时而如鼾声,惊醒了山中的老者和僧人。松树左仰右屈,各自有各自的姿态,这全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非人力所能及。画师怎么能用笔去描绘?小孩岂敢用刀去窥探?杜陵的枯楠已显憔悴,蜀地的老柏树也非珍奇。何以如此的松树既怪异又长寿,呵护它的神灵一定烦恼。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人代,游人来去匆匆,如今留下的又有谁?明堂屡次兴建却没有留下什么,得到的全是散落的爱。曾经我来这里观望,却难以迅速返回,醉坐在上面高歌吟咏。葛陂的筇竹也在变幻,神灵终究离去,何时才能一声呼喝让它飞起,载我万里遨游天池?他日再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的时节。
高启,字太和,号明仲,明代著名诗人,生于1487年,卒于1537年。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常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
《姑苏杂咏 偃松行》创作于高启游历天平山时,受其间古松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高启的《姑苏杂咏 偃松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龙门西冈的古松,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古松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事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到的“蛰雷振岳撼不动”暗示着内心的坚定与执着,尽管外界环境波动,但内心的信念却如同高山一般稳固。
此外,诗中多次运用意象,如“太湖月出照夜魄”,“涛声时吼若鼾息”,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涛声与月光的交响。同时,诗人将松树的生长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强调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姿态。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高启深邃的思想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整首诗通过对古松的描写,探索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感悟。诗人以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并展现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选择题:高启的《姑苏杂咏 偃松行》主要描绘了哪种植物?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蛰雷振岳撼不动”,是为了强调__。
判断题:诗中“太湖月出照夜魄”描绘的是夜晚的景象。(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