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2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21:11
有人来自尚书墓,燕子楼中。红粉成空,树树衰杨夜起风。非公人尽嫌余懒,絮酒难从。疏散谁容,头白羊昙路已穷。
有人从尚书的墓地走来,停在燕子楼中。楼内的红粉已然消散,树上衰弱的杨柳在夜风中摇曳。那些公子们都嫌弃我太懒惰,喝酒的机会也难以寻觅。疏散的人群中,谁能容忍我?白发苍苍的我走到羊昙的路已经无路可走。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5年-约1680年),字季常,号秋舫,晚号澧溪居士,湖南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以其深情细腻的词风闻名。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初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失落与孤独,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采桑子 其七》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处境的无奈。开头提到“尚书墓”,暗示着权力的消逝和理想的破灭;而“燕子楼中”的意象则是对往日繁华的怀念,形成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红粉成空”,更是直接点明了美好事物的消逝,这种凋零之感贯穿全诗。
诗人对周围人的冷漠感到失落与孤独,尤其是“非公人尽嫌余懒”一句,写出社会对弱者的冷漠与排斥。通过“絮酒难从”,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而在结尾部分“头白羊昙路已穷”,则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刻反思,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与反应。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与对社会冷漠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流露。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尚书墓”象征什么?
A. 美好回忆
B. 权力的消逝
C. 自然的美丽
D. 个人的孤独
“红粉成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失落
C. 疲惫
D. 愤怒
诗中的“疏散谁容”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A. 被接受
B. 感到孤独
C. 感到快乐
D. 愤怒不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维崧的这首词在表达孤独感与失落感上更加直接,而李清照则多了一层温婉与细腻的情感。两者都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