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3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35:40
国清寺
作者: 洪适 〔宋代〕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这首诗描绘了国清寺的美丽景象和诗人游览的心情。如今的天空是那么明澈,名声传遍四方,国家已经清明。万松的影子洒落在九里的山水间,双涧的流水声在四季中不断回响。我拄着拐杖,尽情地游览,乘着轻便的车子,不在乎路途的遥远。登上山顶更是美好,晨曦中传来猿猴的啼鸣。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洪适(约1050年-1124年),字洞之,号仲山,宋代诗人。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深受后人喜爱。
此诗写于洪适晚年,他在国清寺游览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国家的清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国清寺的美丽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开篇“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展现了蓝天的明朗与国家的治理,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松树的影子和溪水的声音交相辉映,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后面的“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则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态,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乐于探索。结尾的“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更是将诗人的感受推向高潮,晨曦中的猿鸣声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灵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全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清明的欣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诗中“绀宇”指的是什么?
“杖策将穷览”中的“杖策”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晓猿鸣”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