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4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49:18
鹧鸪天·寄沈雁冰部长北京文化部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话到春蚕百感生。曈昽晓日照人明。
恒钦鼎鼐调羹手,曾播荆高变徵声。
抒蓄念,发新荣。凭谁藻鉴为扬清。
不须更作云泥叹,横滨桥边识姓名。
这首词的意思是:当提到春蚕的时候,心中生出许多感慨。晨曦中的阳光照耀着人,让人感到明亮而温暖。总是怀念那精致的鼎与调羹的手法,曾经传扬过的荆高与变徵的乐声。抒发内心的情怀,展现新的荣光。可凭谁来把这美好鉴定,以扬清名声呢?不必再作云泥之叹,只在横滨桥边认出你的名字。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4-1969)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生于福建,后移居至上海。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社会与人生,常在古典诗词中融入现代思想。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寄语沈雁冰部长,表达对文化事业的期待与关心。
这首《鹧鸪天》通过春蚕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感受,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开篇提到“春蚕百感生”,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暗示了劳动的辛苦与奉献精神。接着,诗人通过“曈昽晓日照人明”的描写,展现了阳光带来的温暖与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中间部分,诗人以“恒钦鼎鼐调羹手”来比喻文化工作者的精致与严谨,强调了传承经典的重要性。此外,诗中提到的“曾播荆高变徵声”,则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变化,反映出诗人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最后,诗句“不须更作云泥叹,横滨桥边识姓名”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积极向上态度,既不沉溺于过去的叹息,也不忘在现实中追求自我实现和荣耀。
整首词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反映出他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期待与信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文化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在面对逆境时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倡导珍视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在新时期追求个人与社会的成就。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春蚕”象征什么?
a) 劳动与奉献
b) 财富与权力
c) 自由与平等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曈昽晓日照人明”主要描绘了_____的景象。
判断题: 诗人在最后一节表达了对文化的消极态度。(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