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0: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0:58:10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友路秀才的关心和祝福。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世人对出身于显赫家庭的人的怜惜,虽然大家不言语,却都默默关注着秋山的景色。李友路在名门望族中成长,虽然环境优越,却在笔砚之间辛勤学习。荣华富贵在于名声,而他却因对学习的执着而放弃了官职的前程。诗人期待明年他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回到高堂之上,和家人一起开怀畅笑。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陆扇,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豪放、清新、洒脱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及自然景观。
这首诗是在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李友路的祝福,反映了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后辈学子的关切与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李友路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开篇即引入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显示出诗人对名门望族子弟的关注与反思。接着,诗人描绘了李友路在绮纨之中成长,却依然勤奋学习的形象,表明出身并不代表一切,努力学习才是关键。“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这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李友路选择追求学问而非功名,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品格。最后,诗人以“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来寄托对李友路的期待,不仅期盼他能在科举中取得成功,也希望他能带给家庭快乐。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展现了刘禹锡对教育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诗歌集中反映了知识与努力的重要性,批判了社会对于出身的偏见,同时也表达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祝福。
诗中“相门”指的是:
A. 贫困家庭
B. 显赫家庭
C. 学者之家
D. 书院
诗人期待李友路明年能:
A. 取得成功
B. 放弃学习
C. 回归故乡
D. 担任官职
诗中“伫俟明年桂”中的“桂”象征:
A. 秋天
B. 书法
C. 科举成功
D. 诗歌
答案:1-B,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