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0:01
独立荒亭上,萧萧对晚风。
天高吴塞阔,日落楚山空。
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
前程千万里,一夕宿巴东。
我独自站在荒凉的亭子上,听着晚风萧萧的声音。
天空高远,吴地与塞外显得格外宽广,
夕阳西下,楚山在空旷的天际显得孤寂。
猿猴叫了三声,声音在空中断裂,江水悠悠流淌。
前方的道路有千万里之遥,而我只在巴东住了一晚。
戴叔伦(约公元740年-约公元795年),字季明,号壶山,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旅途中的某个黄昏时分所作,表达了他对所处环境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旅途的思考和期待。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索。
《次下牢韵》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全诗四句,首句“独立荒亭上”便设定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一个人伫立在偏僻的亭子上,面对着萧萧的晚风,仿佛在和自然对话。第二句“天高吴塞阔”则进一步描绘了开阔的天地,突显出一种辽阔与孤独的对比,彰显诗人在广袤天地间的渺小。
第三句“猿叫三声断”使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营造一种孤寂的氛围,猿声的断裂象征着时间的飞逝与人生的无常,仿佛在提醒诗人珍惜眼前的时光。最后一句“前程千万里,一夕宿巴东”则是对未来旅途的展望,虽然前方的路途漫长,但在一晚的驻足中,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描写孤独的环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慨,展现了在浩瀚天地中,个体的渺小与坚韧。
“独立荒亭上”中的“独立”意为:
A. 站立不动
B. 孤单地站着
C. 自我抉择
“猿叫三声断”中的“断”意为:
A. 结束
B. 中断
C. 破裂
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A. 期待
B. 怀疑
C. 恐惧
《登鹳雀楼》与《次下牢韵》均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强调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孤独感与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