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1:28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
若逢雨夜如何听,幸得花时莫管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鹃叫声的独特感受。诗人认为,尽管笛声和筝声都有哀怨之情,但都比不上这一声声穿透九天的杜鹃鸣叫。如果遇上雨夜,听不到杜鹃的声音,那又该如何呢?幸好,在花开的时节,不必去管那条小溪的声音。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永丰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及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杨万里在诗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杜鹃声在中国文学中常被视为哀怨和孤独的象征,而杨万里通过对比,展现出自己对这种声音的独特理解。
杨万里的《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中用“怨笛”和“哀筝”来比喻其他乐器的哀愁,暗示这些声音虽美,却无法与杜鹃的鸣叫相比。杜鹃的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一种穿透心灵的情感共鸣,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诗中提到“若逢雨夜如何听”,这句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雨夜的意境让人想到忧伤与寂静,仿佛杜鹃的声音在这时显得更加珍贵。最后一句“幸得花时莫管渠”则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惜。在花盛开的时节,诗人不再关注周围的琐事,而是沉浸在对自然的热爱与享受中。这种情感的转变使整首诗在哀伤与欢愉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尤其是对孤独与美好瞬间的珍惜。诗人在杜鹃声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瞬间美好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怨笛”和“哀筝”分别指什么?
“若逢雨夜如何听”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为何在花时不管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