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5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59:45
减字木兰花 其七 庚戌除夕客中
吴敬梓
文澜学海。落笔千言徒洒洒。
家世科名。康了惟闻毷氉声。
郎君乞相。新例入赀须少壮。
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
在文澜书院中,我如同在浩瀚的学海中,落笔千言却只是在空中洒落。
我出身于书香之家,科举名门;然而当今的科举制度,听闻的只是纷繁的争议声。
我的朋友们恳求我相助,新的规则要求年轻人入仕谋生。
而我想要前往长安,然而路途艰难,行走不易。
作者介绍:吴敬梓,清代文学家,生于1715年,卒于1754年,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作品多以揭示社会现实、揭露官场腐败和士人生活为主题,风格尖锐且富有讽刺性。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庚戌年除夕,诗人身处客中,感受到对于科举制度和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思考。诗中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前途的不安与迷茫。
《减字木兰花 其七 庚戌除夕客中》是一首抒发诗人对科举制度及个人前途的思考之作。全诗以“文澜学海”起句,开宗明义,描绘出诗人在学术上的追求,但随即转入“落笔千言徒洒洒”,表现出对写作与学问的无力感,流露了对自身才能未能施展的失落。接下来的“家世科名”则是对自己出身的自我肯定,然而“康了惟闻毷氉声”一句,又将诗人置于对现实的不满之中,反映出科举制度的复杂与争议。
“郎君乞相”表达了朋友的期待与请求,而“新例入赀须少壮”则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年轻人被迫进入仕途,暗含着对人才流失的担忧。最后两句“西北长安,欲往从之行路难”,以长安为象征,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行路艰难的隐喻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挣扎。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深邃,展现了吴敬梓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个人经历折射出对科举制度的困惑与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文澜学海”主要指什么?
“家世科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身份背景?
诗人对“新例入赀须少壮”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