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1:07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梁鸿家境贫寒,但他始终保持节操,广泛阅读,博学多才,并不拘泥于文章句式。学业完成后,他在上林苑放养猪只,不小心引发了火灾,波及了邻居的房子。梁鸿随后寻找放火的人,询问损失情况,并用自己养的猪全部赔偿。尽管房主认为赔偿仍然不足,梁鸿却说自己没有其他财物,愿意用身体来替代赔偿。房主答应了他,梁鸿于是勤奋工作,早晚不懈。邻居的老人看到梁鸿不同于常人,便共同劝说房主,称赞梁鸿是长者。从此,大家开始尊敬他,并把猪还给了他,但梁鸿却拒绝接受,转身离去。
作者介绍:范晔(398年-445年),字希文,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后汉书》。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纪实性,风格简练而深刻。
创作背景:梁鸿以其高洁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适逢当时社会对道德和节操的重视,这首诗反映了个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节操的主题。
《梁鸿尚节》是一首描写梁鸿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的诗作,展现出作者对道义和节操的赞美。通过对梁鸿事迹的叙述,范晔描绘了一位品德高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物形象。诗中,梁鸿在家贫的情况下,不以物质为重,而是将个人的操守置于首位。当他因意外引发火灾,面对赔偿责任,他选择全力以赴,甚至愿意以自己的身体来偿还损失,展现出他的大义和责任感。邻居们的尊敬与称赞,反映了社会对品德的认可与推崇。
整首诗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仍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操守。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对个人品德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呼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道德和责任的重要性,提倡在困境中坚守品德,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测试:
梁鸿在面对火灾后选择了什么方式来赔偿?
梁鸿的品德在邻居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