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2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28:14
圣人不生,麟龙何瑞;
梧桐不高,凤凰何止。
吾闻古之有君子,
行藏以时,进退求己荣,
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
苟进不如此,
亦何必用虚伪之文章,
取荣名而自美。
这首诗表达了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和对虚伪之人的谴责。诗中提到,若没有圣人,那么麟龙等瑞兽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梧桐树,凤凰又能在何处栖息。古代有君子,他们的行为要根据时势而定,进退自求荣辱,个人的荣辱与天下的荣辱息息相关。如果不如此行事,又何必用虚假的文章来追求名声,从而自我美化呢?
本诗提到的“麟龙”和“凤凰”,均为古代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和高贵的动物,表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尊重。而“君子”一词,传承自《论语》等经典文本,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的合一。
齐己(约779年-约868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子明,号齐己。他以其禅诗而闻名,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与外在的表现。
这首《相和歌辞·君子行》反映了唐代士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尤其在权力与名声的追逐中,诗人通过对君子理想的描绘,寄托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批判。
《相和歌辞·君子行》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高度追求与现实的失落。开篇以“圣人不生,麟龙何瑞”来引出主题,表明在缺乏道德引导的时代,真正的美德显得尤为珍贵。诗中反复强调“君子”的行为应与时势相适应,体现了对个人荣辱与社会荣辱关联的深刻理解。这种思想既反映了道德的责任感,也揭示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诗人在最后质问“苟进不如此,亦何必用虚伪之文章”,无疑是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浮华与虚假言辞的控诉,提醒人们应当追求真实的自我,而非依靠外在的名声来定义自己。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君子理想的歌颂,更是对伪善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德行以及个人与社会荣辱之间的紧密关系,批判虚伪与浮华,倡导真实与内在修养。
“圣人不生,麟龙何瑞”中提到的“圣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高尚的人
C. 统治者
D. 学者
诗中提到的“君子”应根据什么来行事?
A. 自己的意愿
B. 时势
C. 朋友的意见
D. 家族的期望
诗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忧伤
C. 对虚伪的批判
D. 对权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