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1:30
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
初侯一亩宫,风雨到卧席。
前日筑短垣,昨日始封植。
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
翩翩佳公子,为致一窗碧。
忆公来相居,筮吉龟墨食。
人言陋如何,我自适其适。
白眼对俗徒,醉帽坐攲侧。
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
阿堵绝往还,此君是宾客。
清风吹月来,懽甚齿折屐。
有节似见圣,无言谅知默。
数回长者车,犹恨地未僻。
阴雨打叶时,曲肱自宴息。
心游万物初,何处寻辙迹。
从来修竹林,乃是逸民国。
一开始种下了一亩竹子,风雨吹打着我的床席。前几天筑起了短墙,昨天才开始封土种植。平生我心志如寒竹,乐于欣赏这岁寒的景色。翩翩的公子,为了这窗外的竹影而来。回忆起你我同居的日子,卜卦时的龟壳与墨香。人们说环境简陋又有什么关系,我自己觉得很适合。面对世俗的眼光,醉酒后横坐着,毫不在意。人们只知道我爱喝酒,却不懂我心中的得失。既然物品都已绝无往来,这位君子便成了我的宾客。清风和明月相伴而来,欢愉得让人忘记鞋子的磨损。竹子有节,似乎能见到圣人,无需言语也能心知肚明。几次长辈的车子来过,仍然觉得这地方不够偏僻。阴雨打在竹叶上,我悠然自得地休息。心游于万物之间,何处能寻到曾经的足迹。从来修竹的地方,正是隐者的乐土。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曲,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朋友的思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黄庭坚与友人周翰见面时,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竹子不仅是自然的景物,也是隐士生活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态度。
黄庭坚的这首《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竹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虽然外部环境简陋,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诗的开篇通过描绘种竹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氛围。接着,诗人回忆起和友人共度的时光,温馨而富有情感。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诗意,竹子、清风、明月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图景。
此外,诗歌中也透出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在。面对外界的评价,诗人选择了自我满足,表达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最后,诗中提到的“逸民国”更是点明了竹子所代表的隐士文化,传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黄庭坚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逸民国”指的是什么?
A. 贫困地区
B. 隐士的聚居地
C. 富裕的国家
D. 繁华的城市
诗人如何看待外界对自己生活的评价?
A. 非常在意
B. 无所谓
C. 感到愤怒
D. 感到羞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绘了竹子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黄庭坚的作品则融入了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