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时间: 2025-05-04 03:22:31

诗句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

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

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31

原文展示: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白话文翻译:

黄阁大开,帷幕拉开,我在丹墀之上拜见皇帝。我的地位高如商汤的左相,权力统领汉朝的诸侯。我坚守周南的教化,同时分担赵北的忧虑。双旌旗飘扬过易水,千骑兵马进入幽州。边塞的草连天,暮色中,边风呼啸,动地生愁。我无缘随远道而行,只能结束佩带吴钩的生涯。

注释:

  • 黄阁:指朝廷中的高级官署。
  • 帏幄:帷幕,指官署的布置。
  • 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 冕旒:皇帝的冠冕,代指皇帝。
  • 汤左相:商汤的左相,比喻作者地位崇高。
  • 汉诸侯:汉朝的诸侯,比喻作者权力广泛。
  • 周南化:周朝南方的教化,指文化传统。
  • 赵北忧:赵地的北边忧虑,指边疆的忧患。
  • 双旌:双旗,指军队的旗帜。
  • 易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
  • 塞草:边塞的草。
  •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弯刀,代指武士的装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是张继在送别王相公赴幽州时所作,表达了对王相公的敬仰和对边疆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边疆常有战事,朝廷派遣重臣镇守边疆是常有之事。张继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王相公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边疆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相公赴幽州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王相公的敬仰和对边疆的忧虑。诗中“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描绘了王相公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而“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则进一步强调了其权力之大。后句“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表达了王相公坚守文化传统,同时分担边疆忧患的责任感。最后几句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无法随行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描绘了王相公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黄阁和丹墀都是朝廷的象征,冕旒则代指皇帝。
  2. 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通过比喻,强调了王相公的地位和权力,汤左相和汉诸侯都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3.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表达了王相公坚守文化传统,同时分担边疆忧患的责任感。
  4.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描绘了王相公赴幽州的壮观场景,双旌和千骑都是军队的象征。
  5.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忧虑。
  6. 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表达了作者对无法随行的无奈,吴钩是武士的装备,象征着武士的身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中的“汤左相”和“汉诸侯”都是比喻,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来比喻王相公的地位和权力。
  • 对仗:如“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中的“黄阁”对“丹墀”,“开帏幄”对“拜冕旒”,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王相公的敬仰和对边疆的忧虑。通过描绘王相公赴幽州的场景,展现了其崇高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抒发了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 黄阁、丹墀:朝廷的象征,展现了王相公的崇高地位。
  • 汤左相、汉诸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用以比喻王相公的地位和权力。
  • 双旌、千骑:军队的象征,描绘了王相公赴幽州的壮观场景。
  • 塞草、边风:边塞的景象,抒发了对边疆安危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描绘了什么场景? A. 王相公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 B. 王相公在边疆的战斗 C. 王相公在田园的生活 D. 王相公在家庭的聚会 答案:A

  2. 诗中“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3. 诗中“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表达了什么? A. 王相公坚守文化传统,同时分担边疆忧患的责任感 B. 王相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 C. 王相公对边疆的漠不关心 D. 王相公对文化传统的推崇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危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情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危的忧虑,而张继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王相公的崇高地位和权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张继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继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边塞诗的兴起和发展。

相关查询

观山灯献徐尚书 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题璘公院 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穗柏联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红楼联句(隐侯体) 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圣柱联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蛤像联二十字绝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老松青桐联二…绝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永安坊永寿寺。闲中好 游长安诸寺联句。常乐坊赵景公寺。吴画联句 折杨柳七首(第一、二、四首一作王贞白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学究天人 瞽辞 匕字旁的字 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力所不及 借办 鱼字旁的字 遭事制宜 见字旁的字 博物通达 林下风气 两头三绪 流行坎止 糹字旁的字 文字旁的字 王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