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5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3:58
诗词名称: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季。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於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眼前的葵花和石榴都显得那么明亮,喝酒来安慰我这衰老的牙齿。
为何我总是自怜自悲,回忆往事泪水不断涌出。
湘江沉没的忠臣,越江沉没的孝子。
他们的尸骨虽沉,却永远留名,清风拂过两江之水。
人们或许说这不是正命,其实是在于对生死的理解。
归全的意义岂止于身体的安危,最怕的是内心的沦丧。
哭父之时,天也为之惊动,忧虑国家将要毁灭。
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如何偷生,如何立足于世?
生死只在百年之间,芳香与污秽将延续千年。
那些人死后仍然活着,真正的死亡才是滔滔不绝的。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擅长山水和咏怀,作品常带有哲理性,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诗人借此节日抒发对古人的怀念,尤其是屈原和曹娥,以此表达对忠诚与孝道的追求。
林景熙的这首《端午次韵怀古》通过回忆历史人物屈原与曹娥,反映了诗人对忠诚、孝道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象,葵花与石榴代表了生机与光明,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衰老的感慨与悲伤,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屈原与曹娥的追忆,诗人将他们的忠诚与孝道的精神与个人的苦闷相对照,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两江水的清风象征着他们的名声将永远流传,而“非正命”的思考则使我们反思生死的意义。
诗中“哭父天为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与国家的深切忧虑,情感强烈。结尾处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不仅是对古人的追思,更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探讨,强调了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与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古人与个人的对比,探讨忠贞与孝道的价值,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忧虑,传达出一种对忠诚与义务的执着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是谁?
A. 李白与杜甫
B. 屈原与曹娥
C. 白居易与苏轼
答案: B
“葵榴入眼明”中“明”字的含义是什么?
A. 指代光明
B. 指代生命的活力
C. 指代清澈
答案: A
诗歌表达了对哪种精神的追求?
A. 金钱与权力
B. 忠诚与孝道
C. 自由与平等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