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4:28
白首还乡铁铸关,
云泥不复计飞蟠。
原田高下雨三日,
庵屋中分云半间。
麻麦芃芃回秀色,
茅柴薄薄暂酡颜。
若非铃合诗筒至,
身在华胥的未还。
白发苍苍的我回到故乡,
铁铸的关口依然屹立。
云雾与泥土不再去计较那飞舞的盘旋。
原野上高低不平,雨下了三天,
庵屋中云雾分开,半间屋子在云间。
麻和麦子茂盛,色泽鲜艳,
茅草和柴火薄薄的堆积,脸上带着微微的红晕。
若不是铃声伴随诗筒的到来,
我可能还身处华胥的梦中。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1187年,卒于1269年。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代表了宋代诗歌的多元化。
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情眷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在经历了动荡的历史和个人的坎坷后,诗人回到故乡,面对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沧桑,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
这首《又和八首》以“白首还乡”开篇,直接点出诗人的身份和心情,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既朴素又生动,体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恬淡。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描绘自然与乡村生活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哲思,云泥不复计飞蟠,仿佛在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诗中提到的“麻麦芃芃回秀色”,更是通过丰收的意象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说是温柔而又略带感伤,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最后一句“若非铃合诗筒至,身在华胥的未还”,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诗人可能在美好的梦境中迷失,但诗歌的到来使他重新觉醒,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依旧在继续。这种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更为深刻。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故乡的眷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美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沉重的历史感。
诗中提到的“白首”指的是什么?
“云泥不复计飞蟠”表明诗人对什么态度?
“麻麦芃芃”象征什么?
可以将刘克庄的《又和八首》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情感和生活的沉思,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一种宁静的心境。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