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6:18
奉和莘老
作者: 秦观
童子何知幸最深,
父班籍湜奉登临。
挟经屡造芝兰室,
挥尘常聆金玉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
绛纱人散夜萧森。
明朝只死丝纶下,
回首青云万里心。
这位年轻的学生何曾知道自己是如此幸运,
因父亲的功名在这里得以登高。
我常常捧着经典,造访那芳香的书室,
在书房中,时常听到金玉般的声音。
书卷的香气在春天的傍晚中飘散,
绛纱帷幕下,人们在夜色中悄然离去。
明天我将面对丝绸的文书而死去,
回首时,心中仍然向往那万里青云。
本诗中提到的“芝兰室”象征着书香门第,反映出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崇尚。诗中父亲的地位与学生的幸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世代相传的书香文化。
秦观(1049-1100)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属于“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此诗写于秦观的求学和仕途阶段,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及对学业的热忱,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不安与思考。
《奉和莘老》是一首充满书卷气息和人生哲思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读书的热爱,描绘了书房的情景与学习的氛围。开头两句,诗人以“童子”的身份自谦,强调自己的幸运与父亲的成就,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示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出学习过程中的宁静与美好,尤其是“黄卷香焚”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书卷散发的芬芳以及学习的乐趣。最后两句则转向对未来的思索,表达了对学业和仕途的焦虑,体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书卷的热爱,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学习场景。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学习的热爱、对父亲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不安与追求,展现了人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中“童子何知”意指:
a) 学生很聪明
b) 学生对自己的幸运不自知
c) 学生对未来很有信心
“黄卷香焚”描绘的是:
a) 书卷散发的香气
b) 春天的花香
c) 夜晚的萧条
明天诗人将面对:
a) 考试
b) 文书与死去
c) 家庭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