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1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11:34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
——黄庭坚 〔宋代〕
我从巴陵出发,略经平江、临湘,最终抵达通城,几乎每天都在雨中行走,直到黄龙寺拜访。
我在幕阜峰前,面对落日的余晖,看到野水的丰盈,田水也因此变得满溢。晴天的鸠鸟,反而唤回了雨中的鸠鸟。
灵源大士的眼光如天,双塔的老师传达诸佛的机妙。
我满头白发,苍颜重回此地,问你还是昔日的那个人吗?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常体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并兼具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在旅途中,描绘了他在雨中行走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往昔的追忆。诗中提到的地名和景象,显示了作者对所游历之地的深刻观察。
黄庭坚的这首《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深邃的哲理思考。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交织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反思。雨水的不断落下,似乎不仅是天气的变化,更是内心情感的映射。诗的前半部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物:雨中的幕阜峰、丰盈的野水、鸣叫的鸠鸟,这些意象交织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命的思考,灵源大士与双塔老师的提及,暗示了诗人对于佛教哲理的追求与向往。问君是否还是昔日的那个人,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化的感慨,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索。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平静自然的背后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比如晴鸠和雨鸠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同时也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示出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进行思考,体现出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过往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幕阜峰”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山脉?
“晴鸠却唤雨鸠归”中的鸠鸟象征着什么?
诗人在最后问“君还是昔人非”,这反映了他对什么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是对黄庭坚《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