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1:24
游北台
作者: 韩维 〔宋代〕
南谯古佳郡,四郊富登临。
晨跻北原上,却视涡水阴。
云昔魏太子,离宫构嵚崟。
故事邈已远,荒台犹至今。
危亭冠其巅,左右背长林。
是月暑尚盛,秋行不能金。
截然天地间,轩户萧以森。
凉风泛广坐,浊醪时一斟。
圆歌贯珠玑,丽句铿璆琳。
虽无管弦乐,所要在适心。
中宴下危磴,浮舟事幽寻。
披藻出潜蚌,回桡散游禽。
岸长草不断,城转树更深。
沙纹与水影,浮动光差参。
游鳞不知数,琐细如糁针。
四顾物色静,但闻天籁音。
羡此鱼鸟性,云飞而渊沉。
安得高世士,不为时好侵。
相携去缰锁,投竿坐清浔。
制芰为我裳,纫兰间予襟。
上歌唐虞道,寄适朱弦琴。
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簪。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北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逍遥生活的追求。南谯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四周环境优美,适合登高望远。清晨,诗人爬上北原,回头看涡水的阴影。往事如云,魏国的太子曾在此地建造离宫,然而那些故事早已遥远,现在的荒台依然存在。高亭耸立于山巅,四周是参天的林木。此时正值夏季,秋天的感觉尚未显现。天地之间,窗户透出萧瑟的风。凉风拂面,诗人斟饮浑浊的酒,吟唱着优美的歌声,尽管没有乐器伴奏,所追求的只是心灵的宁静。在高台上宴饮,浮舟游弋,拨水而出,四处飞舞的鸟儿。岸边长满了青草,城市的树木愈加繁茂。沙滩与水影交错,光影浮动。游鱼的数量无法计算,细小如同针尖。四周环境宁静,唯有天籁之音回荡。羡慕这鱼鸟的自由,云在空中飞,深渊中沉默。如何才能得高士之情,不被世俗所羁绊?相携而去,放下束缚,投竿于清澈的水面。用芰荷编制衣裳,兰花作为我的襟饰。高歌唐虞之道,寄托于朱弦琴上。人生若如此,又何必追求官位和名利?
韩维,字仲明,号静斋,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善于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游北台》写于诗人游览北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游北台》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在游览北台时,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流露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南谯古郡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富饶与人文的积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晨跻北原、回视涡水,展现了晨光中的无限生机,云昔魏太子的离宫,更是唤起了历史的回忆。诗人对比古今,感慨时光的流逝,荒台依旧矗立,似乎在诉说着古代的辉煌。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高亭、长林、凉风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特别是“圆歌贯珠玑,丽句铿璆琳”,表现了诗人对音乐与诗句的热爱,尽管没有乐器相伴,但心灵的愉悦是最为重要的。
整首诗在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人羡慕鱼鸟的自由,呼唤高士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结尾以“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簪”点出主题,强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逍遥自在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由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自由。
诗中提到的“南谯”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安徽
B. 江苏
C. 浙江
D. 山西
“羡此鱼鸟性”中鱼鸟象征的是什么?
A. 名利
B. 自由与无拘束
C. 富贵
D. 忧愁
诗人对“人生苟如此”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享受生活
C. 忍受痛苦
D. 远离现实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