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赠宜阳张使君

《赠宜阳张使君》

时间: 2025-05-06 18:02:00

诗句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2:00

原文展示:

赠宜阳张使君
戎昱 〔唐代〕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


白话文翻译:

我暂时成为宜阳的客人,深知太守的贤能。
政务的变化使千里之外的风俗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生活承受着两重的压力。
旧城郭里多了新房屋,闲暇的坡地都被开垦成了田地。
如果黄霸还在,今天与他同年,真是羞耻。


注释:

  • 暂作:暂时做;
  • 深知:深刻了解;
  • 太守:地方官员,指宜阳的官员;
  • 政移:政治变革;
  • 千里俗:千里之外的风俗;
  • 人戴两重天:人们生活在两种压力之下,形容生活艰难;
  • 旧郭:旧城墙;
  • 辟田:开辟耕地;
  • 倘令:如果;
  • 黄霸: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黄霸;
  • 今日耻同年:今天与黄霸同年,感到羞耻。

典故解析:

黄霸是东汉末年人,以清白著称,曾任太守。对比古今的治理状况,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怀旧。诗中提到的“贤”与“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理想执政者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朝诗人,生平较少,作品主题多涉及政治和民生,风格简洁明了,常以直白的语言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戎昱在宜阳担任客官期间,目睹了太守的贤能治理及其对民生的影响,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赠宜阳张使君》一诗,通过对宜阳地方官张使君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关忧。诗的开头“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太守的钦佩和对其治政能力的肯定。接下来的“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则揭示了政治变革对民生的深刻影响,暗示着即使在太守贤能的情况下,民众仍然面临着双重的生活压力。

在描绘宜阳的变化时,“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展现了地方建设的繁荣和农业发展的重视,表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最后一句“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则令人警醒,表达了对历史上清官黄霸的怀念和对当今政治环境的失望,暗示着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治理的渴望。

整首诗在赞美与批判之间,展示了一个诗人对于政务与民生的深刻反思,兼具现实关怀与历史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暂作宜阳客:表示自己暂时在宜阳,突出旅居的身份;
    • 深知太守贤:说明对地方官员的认可,表达对其治理能力的赞赏;
    • 政移千里俗:强调政治变革影响深远,千里之外的风俗都受到波及;
    • 人戴两重天:形象地描绘民众生活的双重压力;
    • 旧郭多新室:表现地方建设的繁荣;
    • 闲坡尽辟田:描绘耕地开垦的景象,展现农业发展的重视;
    • 倘令黄霸在:如果黄霸还在,暗示对理想治理的向往;
    • 今日耻同年:与黄霸同年感到羞耻,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形成整齐的对称结构;
    • 比喻:用“戴两重天”形容人们生活的压力,生动形象;
    • 反语:最后两句的“耻”,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现出诗人的忧虑与不满。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表现对太守贤能的称赞与对社会现状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和对民众生活困境的关注,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 太守:象征着理想的领导者,治理的贤明;
  • 黄霸:代表历史上清白的官员,成为对比的标杆;
  • 闲坡辟田:反映出农业发展的重视与地方繁荣的景象;
  • 两重天:象征民众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守是哪个地方的官员?

    • A. 宜阳
    • B. 洛阳
    • C. 长安
    • D. 杭州
  2. “倘令黄霸在”的意思是?

    • A. 感到骄傲
    • B. 感到耻辱
    • C. 感到遗憾
    • D. 感到高兴
  3. “人戴两重天”意指什么?

    • A. 生活富裕
    • B. 生活压力
    • C. 生活安逸
    • D. 生活幸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现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春望》——杜甫:反映了战乱对民生的影响,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 比较戎昱与杜甫的诗作,双方都关注政治与民生,但戎昱更关注理想治理的赞美与现实的失落,而杜甫则在悲痛中流露出更深的忧虑与愤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忆荔枝 鸳鸯草 咏八十一颗 寄词 送扶炼师 酬李校书 酬文使君 上王尚书 赠远二首 采莲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廾字旁的字 曲禁 路网 草律 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隹字旁的字 不以人废言 頁字旁的字 谘经诹史 露表 凵字底的字 鳥字旁的字 犯事 龆年稚齿 野鹤孤云 峥嵘崔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