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0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05:18
贺新郎 题大兄忏庵主人粤讴解心稿本
作者:廖仲恺
讽世依盲瞽。一声声街谈巷话,深然成趣。
香草美人知何托,歌哭凭君听取。
闻复瓿文章几许。瓦缶繁弦齐竞响,绕梁间三日犹难去。
聆粤调,胜金缕。曲终奚必周郎顾。
且仿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
廿四桥箫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赋。
怕莫解,天涯凄苦。
手抱琵琶遮半面,触伤心岂独商人妇。
珠海夜,漫如故。
这首诗讽刺社会的盲目与无知。街头巷尾的谈论声,真是趣味横生。那些美丽的香草和女子又该依靠什么呢?歌声与哭声全靠你来倾听。我听闻那些文章和作品有多少呢?瓦缶和琴弦齐声竞响,余音绕梁三天仍然不散。聆听粤调,胜过金缕。曲子结束时,何必再顾及周郎的目光?不如模仿那蛮音与鸟鸣,痴儿与愚女的声音。那廿四桥上,箫声吹送着明月,怎能比得上低吟清赋的雅致?恐怕你无法理解,这天涯的凄苦。手握琵琶遮住半边脸,触动心灵的又岂止是商人的妻子。珠海的夜晚,如此漫长依旧。
作者介绍:廖仲恺,生于20世纪,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廖仲恺用诗歌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开篇以“讽世依盲瞽”引入,立即点出主题,表达对社会盲目现象的不满。街谈巷语成为人们心灵寄托,而香草美人则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诗中通过音律的描绘,展现了粤调的美妙,却又隐含着对周郎的无奈与自嘲,意指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后半部分的琵琶意象,既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生活苦涩的感叹,融合情感与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一句“珠海夜,漫如故”则以景喻情,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盲目现象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手抱琵琶遮半面”中的“琵琶”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粤调”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