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9:59
诗词名称: 旅次盩厔过韩士别业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
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
故人家于此,招我渔樵所。
白话文翻译:
春日的烟雾弥漫在桑树和柘树的林间,落日渐渐隐没在荒凉的住宅后面。辽阔的平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我在这里吟唱了很久。旧友的家就在附近,邀请我到他那儿享受渔猎的乐趣。
注释:
- 桑柘:桑树和柘树,都是常见的树种,桑树主要用于养蚕,柘树一般用于制作器具。
- 隐荒墅:隐去的荒凉居所,指的是夕阳下看不清的房屋。
- 泱漭:形容广阔的样子。
- 清吟:指清晨或傍晚时分高声吟唱。
- 渔樵:渔夫和樵夫,这里指的是乡村生活的悠闲。
典故解析:
- 渔樵:在古代文学中,渔樵象征着隐逸的生活,代表着一种与世无争、安静恬淡的生活方式。
- 故人:在古诗中,常常提到的“故人”代表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尤为突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伯,号华阳,唐代著名诗人,工诗、善于写边塞诗和咏怀诗。他的诗风雄浑激昂,情感真挚,作品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游历途中写成的,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以及对故友的思念。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在游历中写作,以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旅次盩厔过韩士别业》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与友谊情感的诗作。全诗以春天的烟雾、落日的余晖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温暖而安静的乡村图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美,更体会到与故人的深厚情谊。
诗的开头描绘了“春烟桑柘林”,桑树和柘树在春天的烟雾中显得生机盎然,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接着,落日的余晖映照在荒凉的住宅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随后的“泱漭平原夕”,则描绘了辽阔的平原在夕阳下的壮阔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浩瀚与诗人心灵的沉静。
最后,诗人提到了“故人家于此”,这里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旧友的邀请让诗人感受到温暖与亲切。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烟桑柘林:描绘春天的景象,桑树和柘树茂盛,给人以生机。
- 落日隐荒墅:夕阳西下,隐没在荒凉的房屋后,增添了一种孤独感。
- 泱漭平原夕:辽阔的平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
- 清吟久延伫: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吟唱,流连忘返。
- 故人家于此:提到旧友,让人感到心中的温暖与牵挂。
- 招我渔樵所:邀请诗人到其家中,享受渔猎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春烟、落日、平原等意象交织,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与故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与友人的邀请,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烟: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温暖的气息。
- 落日: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平原: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与自由的生活。
- 故人:体现了友情的珍贵与生活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桑柘”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桃树
- B. 橙树
- C. 桑树和柘树
- D. 柳树
-
诗人何时吟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早晨,快乐
- B. 中午,忙碌
- C. 傍晚,惆怅
- D. 深夜,孤独
-
“故人家于此”中“故人”指的是?
- A. 新朋友
- B. 旧友
- C. 亲戚
- D. 陌生人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着重于离别的感伤。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景象,情感更为沉重,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王昌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