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7:10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作者:苏轼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蔼蔼藏孤寺,冷冷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
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在长淮水边真是好啊,这十年来我三次往返。
功名早已是往事,归来的计划也显得悠闲自得。
今天的风怜惜过客,平时的浪涛却像堆积起来。
傍晚时分来到洪泽口,水流声如雷鸣般响亮。
经过淮山渐渐好转,松树和柏树也显得苍翠。
隐逸的寺庙在青翠间,细小的泉水冷冷地流出。
故人确实隐居在此,小小的窗台依偎着山岩。
回望临淮市,东风中传来轻松的笑语。
回首濉阳的帐幕,书卷高悬无人问津。
何时才能洗去庾公的尘埃,流入桐柏的清水?
这次出行渐渐进入佳境,独自行游却感到凄凉。
期待你写下百首诗,来描绘浙西的春天。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写于苏轼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对淮水、山色、寺院和友人的描绘,传达了他的孤独与渴望。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诗。开篇便通过长淮水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这片水域的深厚感情和对往返经历的惆怅。此诗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伴随着对故友的期盼。苏轼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为背景,映衬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多处使用意象,如“松桧”、“细泉”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呼唤着友人的归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虽然身处孤独之境,但依然希望能与友人共享春日的美好。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洒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与文人情怀。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与对友人的怀念。在孤独的旅途中,诗人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其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情感。
选择题:苏轼在诗中提到多少次往返于长淮水?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何时桐柏水,一洗__公尘”。
判断题:诗中“今日风怜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