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3:45
作者: 苏轼 〔宋代〕
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
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
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
昼功不自觉,夜气乃潜还。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騂我颜。
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
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农夫的生活状态,他的头发蓬乱,衣着粗糙,似乎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每天早晨起床后,他完成了打理田地的工作,却总觉得心里不安。虽然希望能好好耕作,减少依赖他人的游玩观光,但白天的劳动常常没有察觉,只有夜晚的气息悄然归来。早春的韭菜急于争相发芽,而晚秋的菜心却早早破寒。人间的美味并不容易得到,往往是通过艰辛的劳作才能实现。早知道农田的乐趣,又何必去追求那些意外的闲事呢?他仍然懊恼自己没有好好耕作,面容因此显得憔悴。只要心中不降服,何处不能找到乐趣?休息又何妨,菜食又何值得抱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开朗,也有细腻婉约,反映出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经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后,心中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出他对农耕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苏轼在《和陶西田获早稻》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农夫的日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简单而富有乐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蓬头三獠奴”形容农夫的粗糙形象,直接揭示了他对外界评价的淡漠,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晨起后忙碌的生活,尽管劳作,但心中却不安,显示出诗人对外界干扰和内心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通过植物的生长变化,隐喻人生的起伏与努力的必然结果,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农耕乐趣的深刻理解,表明了诗人宁愿在田间劳作,也不愿追求浮华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农田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认同,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强调了通过艰辛劳动获得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早韭”象征什么?
A. 早春的生机
B. 农田的枯萎
C. 人间的美味
答案: A
“人间无正味”这一句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失望
B. 对美味的追求
C. 对农耕艰辛的感悟
答案: C
苏轼对农田的态度是:
A. 逃避
B. 向往
C. 厌倦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