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7:28
入庐山感兴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古翠深中拥紫烟,
幽行先酌石溪泉。
未能耕野安愚分,
且乐游山趁壮年。
五色在前难障碍,
连镳来此可留连。
杏花林里闲风月,
况有宗人演地仙。
在古老的苍翠山林中,紫色烟雾环绕而来,
我在幽静的小路上,先品尝那石溪的泉水。
未能在田野中耕作,安分守己,
不如趁着年轻尽情游山玩水。
眼前五光十色的美景,令人陶醉,
我骑马来到这里,想要留连忘返。
杏花夹道,微风拂面,月光如洗,
更有我的宗族朋友在此高歌,演绎地仙的故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庐山作为名山,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曾被许多诗人吟咏。诗中的“地仙”可能暗指道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元白,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融入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往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览庐山时,正值壮年,渴望逃避世俗的束缚,寻求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亲近。
《入庐山感兴》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开头用“古翠深中拥紫烟”描绘了庐山的神秘与幽静,紫色的烟雾如梦似幻,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氛围。接着,作者在石溪边品尝清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未能耕野安愚分”,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放弃,强调了追求自由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五色在前难障碍”则展现了大自然五彩斑斓的美景,激发了作者的游兴。他骑马前行,想要留连忘返,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最后,诗句“杏花林里闲风月”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际交往结合,宗人高歌的场景增添了一种人情味,暗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由和自然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古翠”指的是什么?
诗人为何选择在壮年时游山?
“地仙”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董嗣杲的《入庐山感兴》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董嗣杲更强调游山的乐趣与人生的短暂,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情感基调和视角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