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2:03
阴崖月馀雪未消,春入富池江上遥。
寒林万木绝枝叶,终日强欲收堕樵。
古屋羁人鬓萧萧,三冬暖曲无炭烧。
掘地作炉煨榾柮,如此为官徒折腰。
在阴暗的山崖上,月光照耀下的雪尚未融化,春天却已在富池江边悄然到来。寒冷的森林里,万木凋零,枝叶全无,整日里我只想去砍些柴火。古老的房屋里,流落在外的人鬓发斑白,冬天三个月里,虽然有温暖的歌曲,却没有炭火取暖。为了取暖,我只能挖地作炉,煨些木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官的我只能低头屈从。
该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寒冷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艰难和对生活的感慨。
董嗣杲,字惟新,号亘庵,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困惑与无奈。
《苦寒》写于冬季,反映了诗人在寒冷季节中的苦闷和生活的艰辛,生动描绘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
《苦寒》以阴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寒冷中生存的艰难与无奈。开篇描绘了“阴崖月馀雪未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寂静的氛围,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春天却依然遥不可及。接下来,诗人对“寒林万木绝枝叶”的描写,突显了冬季的凋零与荒凉,令人感到无尽的孤独与绝望。诗中提到的“古屋羁人鬓萧萧”,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反映了那一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三冬之际,尽管心中有音乐的温暖,却因为缺少炭火而倍感寒冷,这种对比深化了诗歌的情感。
最后一句“如此为官徒折腰”,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不得不屈从的无奈,暗示了仕途的艰难和对理想的渴望。整首诗气氛沉重,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苦闷与无奈,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希望与理想的渴望,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诗中提到的“寒林万木绝枝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做了什么来取暖?
诗的最后一句“如此为官徒折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董嗣杲的《苦寒》更加强调个人的苦闷与无奈,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