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御街行 壬寅送春和樵风先生

《御街行 壬寅送春和樵风先生》

时间: 2025-07-31 20:48:29

诗句

西园渐觉稀花树。

空费铃幡护。

落红那肯便饶人,故近画楼深处。

清明过了,两三残蕊,犹伴游蜂住。

奈何不化香泥去,更逐天涯絮。

怜伊且为醉今回,一任明朝飘舞。

黄昏三月,帘帏静掩,时入孤山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20:48:29

原文展示

御街行 壬寅送春和樵风先生
作者:陈永正

西园渐觉稀花树。
空费铃幡护。
落红那肯便饶人,
故近画楼深处。
清明过了,两三残蕊,
犹伴游蜂住。
奈何不化香泥去,
更逐天涯絮。
怜伊且为醉今回,
一任明朝飘舞。
黄昏三月,
帘帏静掩,
时入孤山雨。

白话文翻译

西园的花树渐渐稀少,
空有铃铛声来护卫。
那落红怎会轻易饶人,
只好靠近画楼的深处。
清明节已过,剩下的几朵残蕊,
依然伴随游蜂停留。
可惜这香泥无法化去,
只好随风飘散到天涯。
怜惜她,今夜就醉了吧,
任凭明天的花瓣随风舞动。
三月的黄昏,
帘子静静地掩上,
此时正淅淅沥沥入孤山的雨。

注释

  • 西园:指西边的花园或园林,通常是春天花开之地。
  • 铃幡:古代用以辟邪或装饰的铃铛,象征春天的气息。
  • 落红:指花瓣的凋落,暗示春天的结束和离别的惆怅。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春季,象征春暖花开的时节。
  • 香泥:指香料和泥土混合的物质,通常用于制作香料。
  • 孤山:可能指某个著名的山,或象征着孤独与远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现代诗人,以其精致细腻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文化和个人体验,展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壬寅年春季,正值送春之际,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了春花的凋零和生命的无常,借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最后一丝温柔与凋零的美感。开篇“西园渐觉稀花树”,让人感受到春天的逝去,花树的稀少象征着光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用“空费铃幡护”表达了对于已逝春光的惋惜,铃铛虽然响起,却无法挽留花瓣的飘落。

诗中提到的“落红”不仅是花瓣,更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失去。随着“清明过了”,诗人描述了几朵残蕊仍然伴随游蜂,展现出一种微妙的生命力和坚韧。此处的“奈何不化香泥去”,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无法留住,令人心生惋惜。

最后,诗人选择在黄昏的时刻静静面对这一切,表达了对过去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无奈。“怜伊且为醉今回”,则是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尽管明天会继续风舞花飘,诗人仍希望在此刻沉醉,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园渐觉稀花树:描绘了春天花木稀少的景象,暗示春天即将结束。
  • 空费铃幡护:铃铛声虽响,却无法保护花期的延续。
  • 落红那肯便饶人:落花不轻易放过人,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故近画楼深处:诗人逃避现实,近于画楼,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清明过了,两三残蕊:已经过了清明,只有几朵残花留下,暗示生机的渐渐消逝。
  • 奈何不化香泥去:感叹美好无法留存,只能随风飘散。
  • 怜伊且为醉今回:呼唤当下的美好,表达对当前时光的珍惜。
  • 黄昏三月,帘帏静掩:黄昏的宁静,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 时入孤山雨:孤山的雨水,增添了一种孤独的意境,反映内心的情感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落红”代表青春与美好,富有象征意义。
  • 拟人:如“奈何不化香泥去”,赋予无形的事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春天的依依不舍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与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青春与美好,体现生命的短暂。
  • 铃铛:代表春的气息,但又是无奈的护卫者。
  • 游蜂: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生生不息的追求。
  • 香泥:暗示美好的回忆,无法留存的遗憾。
  • 孤山:象征孤独与深思,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园渐觉稀花树”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花树茂盛
    B. 春天的结束
    C. 游蜂的回归

  2. “奈何不化香泥去”中的“香泥”象征什么? A. 美好的时光
    B. 生命的坚韧
    C. 无法留存的美好

  3. 诗人在黄昏时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与惆怅
    B. 快乐与欢愉
    C. 兴奋与激动

答案:1-B; 2-C;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春天美景与人生哲理。
  • 《如梦令》(李清照):表现对春天的怀念与对往事的感怀。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此诗的对比:
    • 两者均反映时光流逝的主题,但《登高》更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而《御街行》则聚焦于细腻的春日情感。前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后者则是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与人生》

这些参考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情感。

相关查询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三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二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五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四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三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一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登庐山诗二首 其二 登庐山诗二首 其一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生龙活虎 包含冰的成语 鬼字旁的字 引申触类 布朗族 羽字旁的字 撑篙 肉字旁的字 抚时感事 金题玉躞 郎结尾的成语 倒盘 鬥字旁的字 舌字旁的字 动人 棚阁 包含撒的成语 倾城倾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