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1:26
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
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
仙人空中来,谓我勿复归。
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西游昆仑墟,可与世人违。
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
猿狖清夜吟,其声一何哀。
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
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
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飘来。
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
鄙哉楚襄王,独好阳云台。
混沌之初没有形象,历经世事多有是非。
志向高远的达士,能够在任何地方忘却心机。
耕作和开凿的时机尚未到来,我就暂时回山采摘薇菜。
虎豹在我身旁蹲伏,鸑鷟在我旁边飞翔。
仙人从空中降临,告诉我不要再回去。
用美玉为君的车驾,彩虹为君的衣裳。
西行至昆仑的荒地,可以与人世纷扰相违。
秋天的气息肃穆天地,太行山高耸入云。
猿猴在清冷的夜里吟唱,声音是多么悲哀。
寂寞掩盖着我的圭荜,梦中游历蓬莱仙境。
琪树在远处亭亭而立,玉堂在云中开放。
洪崖处传来箫声,玉女轻盈飘然而至。
雨师已然来临,路上没有一丝尘埃。
鄙视楚襄王,独自喜爱阳云台。
储光羲(约703年-约770年),字士行,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歌、散文见长。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储光羲的作品多具有道教思想,追寻超脱于世俗的境界。
《杂诗二首》是储光羲在追求内心宁静与超然自得的境界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扰的逃避。诗中多次出现自然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世俗的冷漠态度。
《杂诗二首》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储光羲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全诗通过对混沌、达士、耕凿、虎豹等多重意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诗的开头“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概括了人生的复杂与纷扰,表现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思索。
在自然意象的运用上,诗人“还山聊采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逃避世俗的渴望,暗示着隐士的生活理想。随后,虎豹与鸑鷟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自由与危险并存的境界,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意境。仙人来访的描写,似乎在引导诗人向更高的境界追求,表现出对超然生活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秋天的肃穆、猿狖的哀鸣,以及蓬莱的梦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理想的执着。最后对楚襄王的鄙视,反映出诗人对权力与名利的轻蔑,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储光羲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独立精神,读后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美好。
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
诗人描绘混沌的状态,人生在世事纷扰中变得复杂,充满了是非。
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达士的志向广阔,能在任何地方忘却心中的计较与烦恼。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诗人未能务农,决定暂时回山采摘薇菜,体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
生活中有危险的存在,但也有自由的鸟儿陪伴,形成对比。
仙人空中来,谓我勿复归。
仙人降临,暗示诗人应当追求更高的理想与境界,不必回归世俗。
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使用美玉与彩虹的比喻,展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西游昆仑墟,可与世人违。
向往到昆仑这样的理想之地,象征与世俗的隔绝。
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
描绘秋天的肃穆与太行山的高大,展现自然的伟岸。
猿狖清夜吟,其声一何哀。
猿猴在夜里哀吟,营造出一种孤独悲哀的氛围。
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
寂寞的状态掩盖了内心的理想,梦中渴望游历蓬莱。
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
远处的琪树和玉堂,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生活场景。
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飘来。
描绘洪崖处传来的箫声,仿佛仙女一样轻盈而来,增添了神秘感。
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
雨师的降临使得道路清洁,象征着一种宁静和纯净的境界。
鄙哉楚襄王,独好阳云台。
对楚襄王的鄙视,表达对名利与权力的蔑视,强调追求理想的精神。
整首诗以追求理想、超脱世俗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独立的精神和对权力的反思。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
A. 达士志寥廓
B. 耕凿时未至
C. 混沌本无象
D. 秋气肃天地
诗中“虎豹对我蹲”的意象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危险
C. 宁静
D. 理想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A. 人生的复杂
B. 理想的生活
C. 现实的困扰
D. 名利的追求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储光羲的《杂诗二首》更加强调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冷漠。两者均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储光羲更具哲理性,反映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