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1:22
田制
作者: 方岳 〔宋代〕
井田变阡陌,万世以罪秦。
商君信苛刻,不过民自民。
汉名反秦火,当与三代邻。
今年田欲方,明年田欲均。
宁知古井田,不为赋税湮。
百亩官所予,无甚富与贫。
所为经界者,要便风欲淳。
岂为横江网,竭不遗一鳞。
乃知三代时,官与民为春。
秦民自生生,官不与笑颦。
孰云汉田制,顾不如秦仁。
秦姑寘勿问,汉已掎摭狺。
谁其起邹叟,重与毕战陈。
这首诗主要讲述古代田制的变迁。井田制变成了阡陌相接的田地,后世对秦的罪责无法抹去。商鞅的政策虽然严苛,却未能真正改善民生。汉代虽然反对秦的统治,名声显赫,却与古代三代相比,差距依旧明显。今年的田地要方正,明年的田地又要均匀。谁会知道古代的井田制,是因为赋税的重压而消亡?百亩土地是政府分配的,富与贫的差别并不明显。设定土地界限,不过是为了让田地的风气淳朴。难道是为了用大网捕鱼,连一条鱼也不放过?因此我们知道,在三代的时候,官民之间关系融洽。秦朝的百姓各自生活,官府并不干预。谁说汉代的田制不如秦的宽厚?秦朝的情形不必再问,汉代却已经在采摘榛子。究竟是谁启发了邹衍,重温了毕竟的战国?
作者介绍:方岳(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见长,作品多关注社会问题与民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关注土地制度变化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田制》通过对古代田制的探讨,揭示了土地制度对社会和民生的重要性。诗的开头提到“井田变阡陌”,即是对土地私有化的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古代井田制的向往。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方岳通过商鞅的苛刻政策与汉代的名声,形成对比,指出即使在汉代,土地与民生的关系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诗中反复提到“田欲方”、“田欲均”,体现了对理想田制的追求,表达了希望社会公平、公正的愿望。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古代三代与秦汉的状况,指出了官民关系的变化,以及民生的艰难。方岳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感到无奈,隐含着对未来的展望和对历史的深切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古代田制的反思,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诗词测试:
“井田变阡陌”中的“阡陌”指的是什么?
商鞅的政策被形容为?
诗中提到的“三代”指的是哪几个朝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