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如梦令 春景

《如梦令 春景》

时间: 2025-07-27 08:46:10

诗句

袅袅垂杨临水。

庭下杏花开未。

明月蓦移来,透破玉床鸳被。

无寐。

无寐。

又被鸟声惊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46:10

原文展示:

袅袅垂杨临水。庭下杏花开未。明月蓦移来,透破玉床鸳被。无寐。无寐。又被鸟声惊起。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柳丝垂在水边,庭院中的杏花已经开了吗?明亮的月光突然移来,透过了玉床上的鸳鸯被子。我无法入睡,无法入睡,又被鸟鸣声惊醒了。

注释:

  • 袅袅:轻柔地摇动,形容柳丝的姿态。
  • 临水:指柳树生长在水边。
  • 杏花:杏树的花,通常象征春天的到来。
  • 蓦移来:突然地移过来。
  • 透破:透过,穿破。
  • 玉床鸳被:形容床和被子的精美,鸳被象征着相爱的夫妻。
  • 无寐:无法入睡。
  • 惊起:被惊醒。

典故解析:

“无寐”与“惊起”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惆怅,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类表达在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沈榛,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语言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季,正值杏花盛开,生机盎然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春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春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开头的“袅袅垂杨临水”,描绘了春日里柔和的柳树,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宁静的氛围,与庭下的杏花相呼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接着,月光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诗人在此时感受到的无眠与惊醒,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运用意象与比喻,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袅袅垂杨临水”:描绘柳树的柔美,营造春天的气息。
    2. “庭下杏花开未”:引出对春天象征的杏花的思考。
    3. “明月蓦移来”:突显月光的变化,渲染气氛。
    4. “透破玉床鸳被”:暗示内心的温情与脆弱。
    5. “无寐。无寐。”:重复强调无法入睡的心境。
    6. “又被鸟声惊起”:鸟鸣声将人从梦中唤醒,象征生活的干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温暖的关怀。
    • 拟人:柳树与鸟声似乎具有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如“无寐”与“惊起”的呼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美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柔情与生机。
  • 杏花:象征春天与希望。
  • 明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考。
  • 鸳被:象征爱情与温暖。
  • 鸟声:象征生活的干扰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袅袅”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
    • B. 杏花
    • C. 鸳被
  2. “无寐”一词的意思是?

    • A. 有梦
    • B. 无法入睡
    • C. 被惊醒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光与思乡之情。
  • 苏轼的《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对春夜的感受。

诗词对比: 《如梦令·春景》与《静夜思》都通过月光描绘内心的感受,但前者更侧重于春的生机与孤独,后者则是思乡情怀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沈榛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江南 其六 寓居润州银山,慨然慕山居之乐,偶占数阕 望江南 其二 望江南三首·病中题夏吷庵、吴湖帆画上彊村授砚图,献之浙江博物馆 其一 望江南 和某君秋吟八章 秋月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其五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四十七 望江南 江南词六首 其一 望江南 其十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白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阳离子 户字头的字 赡文 午正 女字旁的字 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老子长孙 疾雷不及塞耳 画龙不成反为狗 声华 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无颜见江东父老 走字旁的字 相挹 局促不安 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