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4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3:18
寒食雨霁
作者: 曾协 〔宋代〕
乱云将雨趁狂风,
扫溉氛埃瞬息中。
指点山川开净绿,
按行花草失欹红。
槐榆改火年年事,
箫鼓迎神处处同。
自是平生观物化,
不因春去始知空。
全诗翻译:
狂风将要带来暴雨,乱云飞舞,霎时间将尘埃一扫而光。指点着山川,绿意盎然,花草生机勃勃,失去了倾斜的红色。每年槐树和榆树的变化,箫声和鼓声迎接神灵的时刻处处相同。自古以来,我观察万物的变化,不是因为春天过去才明白其中的空虚。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寒食节后,表现了春天雨后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寒食雨霁》通过描绘雨后春天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万物变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开头两句“乱云将雨趁狂风,扫溉氛埃瞬息中”描绘了一幅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的场景,云层的变幻和尘埃的消散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指点山川开净绿,按行花草失欹红”则展示了雨后万物复苏的情景,诗人用“净绿”与“失欹红”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风雨的摧残。
在“槐榆改火年年事,箫鼓迎神处处同”中,诗人提到槐树和榆树的年年更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而“箫鼓迎神”则展示了节日氛围的普遍性,表明人们对自然与神的敬畏。
最后两句“自是平生观物化,不因春去始知空”,更是升华了全诗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强调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观察与理解,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变化,反映了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强调了观察与感悟的重要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扫溉氛埃”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的表现?
A. 雨水
B. 风
C. 阳光
D. 雪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槐榆”象征着_____。
判断题: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