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3:42
贺尤礼侍兼修史侍讲直学士院四首 其二
—— 张镃
斯文未摇落,右序启哲人。
胸中悟复悟,笔底新又新。
幻为九色丝,銮坡演明纶。
兵民总疲羸,夜直烦前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诗中提到,文士的风范尚未衰落,右边的序列开启了贤哲的思想。作者在心中不断领悟,笔下不断涌现新的见解。将思想比作九色丝,表达了美丽而丰富的想象,而在朝廷的高处传扬着明晰的教义。然而,社会动荡,百姓困苦,夜间更要烦恼地处理前面的问题。
张镃,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半山,生于北宋时期,后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高远,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回应社会的困扰,表达了对教育和文人的期许,体现了文士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和担当。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张镃对文人文化的珍视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首句“斯文未摇落”强调了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文人依然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接下来的“右序启哲人”则暗示着教育和启迪的力量,表明文人作为思想的传播者,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胸中悟复悟,笔底新又新”展现了作者持续的思考和创作热情,他在文字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显示出文人应有的活力与责任感。而“幻为九色丝”则以美丽的比喻彰显了思想的丰富多彩,令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色彩和美的追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现实,提到“兵民总疲羸”,反映出社会的不安与人民的困苦,作者在感慨文化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身边的疾苦。整首诗在文采与情感之间,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责任感,既有对文化的坚定信仰,也有对现实的敏感触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整首诗围绕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现状进行探讨,反映了诗人对文人责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表达了在困境中仍要坚守文化理想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斯文”指的是什么?
“幻为九色丝”中的“九色丝”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兵民总疲羸”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比较张镃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社会动荡与人民生活,但张镃更侧重于文化与教育的价值,而杜甫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