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琴诗

《琴诗》

时间: 2025-05-03 22:15:40

诗句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15:40

原文展示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文翻译

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放在匣中就不响呢?
如果说声音在指头上,为什么不让你在指尖上听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若言:如果说。
  • 琴声:琴发出的声音。
  • 匣中:琴匣里,指琴的收藏处。
  • :发声,响起。
  • 指头:手指。
  • :你,古代对人的尊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涉及到古琴的文化背景,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文人雅士的重要乐器,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个政治时期,作品涵盖诗、词、文、书、画,尤其以诗词见长。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琴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当时他身处政治风波中,心中有很多感慨。诗中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思考,以及对人们感知能力的探讨。

诗歌鉴赏

《琴诗》是一首简练而深刻的诗,它通过对琴声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艺术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琴作为媒介,提出了两个设问,深刻而耐人寻味。第一句通过设问引出琴声的存在和发声的关系,暗示人们常常忽略了艺术的真实存在;第二句则探讨了声音与指头的关系,似乎在说音乐的表现不仅仅依赖于乐器本身,更在于演奏者的感知与表达。

整首诗简洁而不失深邃,反映了苏轼对于艺术的思考和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关注。琴声的美妙需要通过人的手指去表达,而这种表达又需要内心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对于内外关系的探讨,不仅体现了音乐的本质,也隐喻了人生的哲理。苏轼用琴声作为象征,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若言琴上有琴声:设问开头,引出琴声的主题。
  2. 放在匣中何不鸣:质疑琴声的存在,暗示琴声需要被激发。
  3. 若言声在指头上:再次设问,转向声音的来源,暗示演奏者的作用。
  4. 何不于君指上听:呼唤对方的参与,强调音乐与演奏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 设问: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哲理性。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探讨音乐与演奏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艺术的表现不仅在于乐器本身,更在于人内心的感悟与表达。音乐需要灵魂的参与,艺术的价值在于人与艺术的互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文化和艺术的高雅,代表文人的情操。
  • :象征着情感的表达和沟通,音乐的灵魂。
  • :象征着演奏者的参与与感悟,强调人对艺术的主观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艺术的存在
    • B. 政治风波
    • C. 自然风光
  2. “若言声在指头上”这句中的“声”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的旋律
    • B. 人的声音
    • C. 琴的声响
  3. 诗中提到的“匣中”指的是什么?

    • A. 琴的收藏处
    • B. 琴的演奏场所
    • C. 琴的制造工厂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琴诗》更侧重于对艺术的深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豪放,后者细腻,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相关查询

彦博许见过不至 章少隐尝有逸句云片片梅花随雨脱浑疑春雪堕 刘伯山书来云有施主为造一亭刘子澄名曰竹溪 次滕彦真韵三首 以旧诗寄投谢昌国三首 将至溧阳示宗父 步溪头 抚州初程夜寄孙温叟甘叔异 王岩 简徐季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猪的成语 丶字旁的字 博闻强识 饰语 雍父 断而敢行 光彩夺目 胡诌乱傍 显故 絶然 走之旁的字 玄字旁的字 鉥心刿目 皿字底的字 包含伦的词语有哪些 入井 母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