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7:03
原文展示:
富东山海师 文同 〔宋代〕
上人者何人,富乐之禅客。 成都昔尝见,时已坐法席。 别来二十年,嗟此出处隔。 昨过芙蓉溪,舍楫得携策。 盘盘转危磴,上叩金仙宅。 林间识孤标,梵眼老愈碧。 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 问之第二月,雄辩发古译。 无由后之游,不得蒙久益。 翻然入尘阓,俯首愧名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文同与一位名叫“富乐”的禅师的重逢。诗中,文同回忆起二十年前在成都与禅师相见时的情景,禅师当时已经坐在法席上讲法。二十年后,文同经过芙蓉溪,有机会再次与禅师相会。他们一起攀登险峻的山路,拜访金仙的居所。在林间,文同认出了禅师的独特标志,禅师的眼睛更加深邃。禅师引领文同到翠绿的岩壁下,一起煮茶,擦拭苔藓覆盖的石头。文同询问禅师关于佛教经典的解释,禅师以雄辩的方式进行了解答。文同感慨自己无法再次与禅师同游,无法得到更多的教益。最后,文同回到尘世,感到自己的名声和行为都不足为道。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的成就。这首诗是文同在重逢一位名叫“富乐”的禅师时所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佛教教义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文同晚年,当时他可能已经历了多次官场沉浮,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诗中提到的二十年前的相见,可能是文同年轻时的一次经历,而这次重逢,让他对禅师的教诲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文同与禅师的重逢,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和对高僧的敬仰。诗中,文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禅师相会的场景,从芙蓉溪的相遇,到攀登险峻的山路,再到翠壁下的煮茶论道,每一幕都充满了禅意和诗意。文同通过对禅师眼睛的描写,传达了禅师深邃的智慧和对佛法的精通。最后,文同的感慨,表达了对禅师教诲的渴望和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文同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文同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佛教教义的追求。通过与禅师的重逢,文同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禅师名叫什么? A. 富乐 B. 金仙 C. 笑笑先生 D. 文同
文同与禅师分别了多少年? A. 十年 B. 二十年 C. 三十年 D. 四十年
诗中提到的“芙蓉溪”是禅师居住的地方吗? A. 是 B. 否
文同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禅师的敬仰 B. 对尘世的厌倦 C. 对佛教教义的追求 D. 以上都是
答案:1. A 2. B 3. A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