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1:1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1:18:24
丙辰仍宿清泉寺
山农居负山,呼集来苦迟。
既来授政役,谣诼谓余欺。
按省其家赀,可忍鞭抶之。
恩言谕公家,疑阻久乃随。
滕口终自愧,吾敢乏王师。
官宁惮淹留,职在拊惸嫠。
所将部曲多,溷汝父老为。
西山失半壁,且复下囊辎。
啼鸦散篇帙,休吏税巾衣。
石泉鼓坎坎,竹风吹参差。
书冷行熠燿,壁虫催杼机。
昏釭夜未央,高枕梦登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泉寺的夜晚所经历的情景。山里的农民背负着山的重担,慢慢聚集到这里,然而来得太迟。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却要被安排去干政务,流言蜚语却说我在欺骗他们。仔细审查他们的家产,我给他们施加了惩罚,心中却感到无奈。对公家说了一些恩惠的话,心中怀疑阻挠久了才跟随我。我在滕口感到羞愧,怎敢没有王师的帮助呢?官府怎会害怕耽搁,职责在于抚恤孤儿寡妇。我带来的部曲众多,却混乱了父老乡亲。西山失去了半边,今后还要再下去装载行李。啼叫的乌鸦散落书卷,休息的官吏也该免去税收与衣物。石泉的水声“叮咚”作响,竹林中的风轻轻拂动,书本冷冷地放在一旁,墙上的虫子催促着织布机。昏黄的油灯下,夜色未央,高枕无忧,梦中登上山巅。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田,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
这首诗作于丙辰年,即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反映了黄庭坚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以及他对政务的思考和对乡民的关心。诗中交织着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自省与反思。
《丙辰仍宿清泉寺》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作,展现了黄庭坚对山野生活的观察与思索。诗中通过对山农的描绘,反映出当时农村的艰辛与困苦。诗人以“山农居负山,呼集来苦迟”开篇,生动地描绘出农民们为生计奔波的景象,紧接着就引出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与内心的纠结。
在面对农民对政务的不满与流言蜚语时,诗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愧疚。他以“既来授政役,谣诼谓余欺”自述职责与被误解,表现了对民众的关怀与对自我的反省。诗人在表达对公家的忠诚与对农民的体恤时,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质朴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尤其是在描写夜晚环境时,诸如“石泉鼓坎坎,竹风吹参差”等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交融的宁静。结尾的“高枕梦登巘”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与对民众的关爱,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传达了一种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理解。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山农居负山”表达了什么意境?
诗中提到的“滕口”指的是?
“石泉鼓坎坎”中的“鼓”字用来形容什么?
这些作品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相似的主题与情感基调。
与黄庭坚的《丙辰仍宿清泉寺》相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意境,但王维的诗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沉淀与对自然的哲学思考,而黄庭坚则更注重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