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0: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57:21
昔闻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
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
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
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
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
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
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
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
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
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我曾听说鼓山的名气,却未曾到过鼓山寺。
这样的美好游历不容易得到,一旦错过将难以再值。
今天忽然有了勇气,决定要去山中游玩。
虽然没有高档的游玩设备,仍然可以驱车前往。
在松树下停下,让导游带路,山前则遮挡了骑车的噪音。
仰头看白云峰,俯视青螺髻。
半天之中开辟佛刹,杰出的阁楼照耀着金翠。
路途在两座山崖间拥挤,巨石分开了自然的气息。
不知何年白虹飞泻,一声呐喊回荡着狂野的气势。
冲击的波浪在山后落下,后来的事物悄然泄露在大地。
山中的灵气畏惧定力,仙鬼则忌惮幽静之处。
至今在千仞之下,见不到波浪流动。
寻求师父的水流倒回,卓锡泉涌出沸腾的泉水。
这些奇特的事情让人惊讶,这道理本无二。
亭边的几块苍石上,刻画着几个大字。
我心中怜惜身后的名声,悲惨的是当时的意境。
茫茫的千年古事,生存与灭亡可否铭记?
灰烬和劫难同样消尽,最终要自我拯救是儿戏。
我不知道生前的酒,面对岩石随意畅饮。
醉到无可归乡,便在僧人的床上沉沉入睡。
姜特立(生卒年不详),字子斌,号秋水,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体验为主题,融入哲理思考。姜特立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反思,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游鼓山喝水岩》作于作者游览鼓山时,借游山之旅抒发对生命、历史与自然的思考。鼓山作为一个有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姜特立在此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因而留下了这首诗。
本诗通过描绘鼓山的自然景观和游览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提到“昔闻鼓山名”,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期待的心情。接着描写了游览鼓山的勇气与决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描写中,诗人灵活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不仅展现了鼓山的壮丽景色,也传递出诗人心中的震撼与惊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诗人将外在的自然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审美体验。
后半部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愈加深刻,“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显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名声的淡然。结尾处,诗人以“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收尾,既是对人生的放达,也是一种对平静与安宁的渴望。这种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深思,使得全诗更具厚度和深度。
整首诗通过鼓山的游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省,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作者姜特立的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泻白虹”主要是形容什么?
最后一句“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表现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