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2:2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2:23:26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作者: 李贺
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
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
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
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环绕着山走,香甜的露水湿润了菉(即一种植物)。新建的桥倚靠在云雾缭绕的山坡上,等待着虫鸣在露水中低声吟唱。洛阳的南方如今已经遥远,谁能够使得那床褥再温暖?山石散发着凄凉的气息,老旧的莎草就像短矢一般冷淡刺骨。
作者介绍: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奇异的意象和浓厚的个人情感,常常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贺年轻时期,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变化,诗中蕴含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象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夕绕山秋”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秋季的气氛,暗示着生命的成熟和即将到来的萧瑟。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晨的露水与虫鸣,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清新和慰藉。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转向对远方的思念,提及“洛南今已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奈。越衾的温暖与石气的凄凉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老莎如短镞”,则以冷冽的意象结束,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与情感。李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令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时间的反思。
一夕绕山秋: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环绕着山行走,意象中的“秋”既是时节的象征,也是诗人心境的映射。
香露溘蒙菉:香甜的露水洒落在菉上,呈现出自然的清新和生机。
新桥倚云阪:新桥依偎在云雾缭绕的坡上,渲染出一种幽深的意境。
候虫嘶露朴:虫鸣在露水中低声吟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氛围。
洛南今已远:遥远的洛阳南方,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孤寂。
越衾谁为熟:温暖的床褥,谁来给予温暖,表达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石气何凄凄:山石的气息凄凉,反映出自然的冷漠与时间的无情。
老莎如短镞:老旧的莎草如短矢一般,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突显了李贺独特的情感深度与对生命的思考。
“一夕绕山秋”中的“秋”指的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诗中提到的“洛南”是指:
a) 洛阳南方
b) 洛阳北方
c) 洛阳西方
d) 洛阳东方
“香露”在诗中象征:
a) 生命的萧条
b) 生命的清新
c) 生命的苦涩
d) 生命的平淡
李贺的《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李贺的诗更强调孤独与思念,而王维则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淡泊。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