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4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41:14
妙智庵洞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梵庵云隔洞高虚,
傍路阴森树几株。
石室跨空山骨碎,
林风掠地土痕枯。
两亭沦俗秋偏畅,
六月披襟暑欲无。
如此岩墙难此立,
有人编入职方图。
在高空的洞中,云雾将梵庵隔开,
路旁阴森的地方,几株树木显得孤独。
石室悬空,仿佛与山的骨骼相碎,
林间的风掠过地面,留下干枯的土痕。
两座亭子在世俗中沉沦,秋天的气息却特别畅快,
即使是炎热的六月,衣襟也似乎不再觉得炎热。
如此巍峨的岩墙难以屹立,
有人却将它编入了职方的图册中。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子期,号妙智,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董嗣杲隐居于山林之间,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沉思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向往。
《妙智庵洞》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静谧环境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中描绘了隐秘如洞的庵宇,给人一种高远、空灵的感觉。开篇“梵庵云隔洞高虚”,通过“云隔”表现出与世隔绝的宁静之感,暗示诗人对尘世的疏离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接下来的描写中,阴森的树木与干枯的土痕交织出一种荒凉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两亭沦俗”的意象引发了对世俗纷扰的感慨,而“六月披襟”的描写则反映出诗人在炎热中寻求凉爽的渴望,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闲适。
整首诗在意象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既有高耸的岩墙,也有沉沦的亭子,既有深邃的洞穴,也有干枯的土壤。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形成了深刻的哲思与情感共鸣。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梵庵云隔洞高虚”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两亭沦俗秋偏畅”中的“沦俗”指的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