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2:36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君从甬水来,我弃西湖走。
共入九江城,又客富池久。
相照道义心,不数胶漆友。
所嗟迹漂萍,每为世味诱。
云何忽舍我,仓卒举别酒。
风霜七千里,勇往胆如斗。
遡流几换舟,大紧上峡口。
谁谓此程迂,机会谅非偶。
功名快着力,岂暇殢株守。
西陲江山程,大阃人物薮。
不日胆略舒,金印落吾手。
此别不胜难,临别忍回首。
继此旅中交,如君不复有。
有笑凭江楼,折赠江头柳。
你从甬水而来,我却抛弃西湖而走。
我们一起进入九江城,又在富池逗留已久。
彼此之间的道义情谊,不比那胶漆般的友谊。
我常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常常被世俗的诱惑所驱使。
为何你突然要离开我,匆忙举杯告别?
风霜路途七千里,勇气如斗般坚定。
逆流而上,换了几只船,紧急驶向峡口。
谁说这条路程迂回曲折,机会其实并非偶然。
追求功名要趁早,岂能闲暇守株待兔。
西边的江山之行,正是大人物的聚集地。
不久我就能施展才华,金印握在我手中。
这次分别实在令人难以承受,临别时我忍不住回首。
今后在旅途中的交情,如你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在江楼上相笑相谈,折赠江边的柳条。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卒年不详),字德明,号友山,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制属即将前往蜀地任职之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送李制属入蜀》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情感真挚而深厚。诗的开头通过描述两位朋友的相聚,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接着,作者以“漂萍”自喻,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流露出对世俗的无奈与反思。通过“风霜七千里”这一形象,诗人展现了对友人前行路途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勇气与斗志。最后,诗人在临别之际,虽然满怀不舍,但依然充满希望地展望未来,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胶漆友”意指什么?
A. 关系极亲密的朋友
B. 关系疏远的朋友
C. 彼此互相利用的朋友
诗中“风霜七千里”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旅途的艰辛
B. 旅行的愉快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折赠江头柳”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