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竹枝词 其二

《竹枝词 其二》

时间: 2025-07-27 14:08:20

诗句

千重乱石万重滩,自古人称蜀道难。

世有征夫堪懊恼,几曾来往怯波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08:20

竹枝词 其二

作者: 陈䞇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重乱石万重滩,自古人称蜀道难。
世有征夫堪懊恼,几曾来往怯波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千重乱石和万重滩涂让人难以通行。自古以来,蜀道就被人们称为困难的道路。征夫们在路上感到懊恼,几乎没有人能在这波澜起伏的水面上自由来往。

注释:

  • 千重乱石: 形容路途险峻,石头重重叠叠。
  • 万重滩: 形容水流湍急、险恶的滩涂。
  • 征夫: 指的是行走在路上的人或商人。
  • 怯波澜: 指对波涛汹涌的水面感到恐惧。

典故解析:

蜀道是指连接四川与中原地区的道路,历史上常被称为难行之路。古人对此有许多诗文反映,如李白的《蜀道难》,此诗同样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陈䞇,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交通不便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蜀道的艰难,反映了时代的困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竹枝词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蜀道的艰难与人们的无奈。开头的“千重乱石万重滩”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蜀道的险恶,给人一种置身险境的感觉。接下来的“自古人称蜀道难”则强调了这一道路的历史地位,显示出它的艰难是人们共同的认知。诗中“世有征夫堪懊恼”,不仅反映了行者的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也暗示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彷徨与失落。最后一句“几曾来往怯波澜”用“波澜”比喻人生的起伏,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畏惧和无助,整首诗在沉重的气氛中引发人们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重乱石万重滩”: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艰险,给人一种堵塞和困顿的感觉。
    • “自古人称蜀道难”:表示蜀道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认为是艰难的通行之路。
    • “世有征夫堪懊恼”:提到征夫,暗示了他们在这条路上的艰辛,表达出一种无奈和懊恼。
    • “几曾来往怯波澜”:通过“波澜”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艰险时的恐惧和不安。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波澜”比喻人生的起伏和艰难。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蜀道的艰难与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千重乱石: 象征着人生路途的坎坷与艰难。
  • 万重滩: 代表着不可预测的风险,暗示着生活中的波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道”是指哪里?

    • A) 四川
    • B) 北京
    • C) 广西
  2. “世有征夫堪懊恼”中的“征夫”指的是?

    • A) 商人
    • B) 行人
    • C) 农民

答案:

  1. A) 四川
  2. B) 行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李白的《蜀道难》,同样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与人生的无奈。
  • 诗词对比: 陈䞇的《竹枝词 其二》与李白的《蜀道难》都探讨了蜀道的艰难,但前者更侧重于行者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则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险恶。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文章与评论集。

相关查询

状元古井 忠谠凝岚 酬陆常侍诗 言反江阳寓目灞涘赠易州陆司马诗 奉和赐酺诗 纪辽东二首 其二 纪辽东二首 其一 敦煌乐二首 其二 敦煌乐二首 其一 枣下何纂纂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漠不关心 鲤素 韦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乌纱帽 饷粮 巾字旁的字 舌剑唇枪 年结尾的成语 包含共的词语有哪些 润文官 一唱众和 兵贵先声 被坚执锐 语格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