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赋得寒蛩

《赋得寒蛩》

时间: 2025-04-26 22:26:21

诗句

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复与夜雨和,

游人听堪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6:21

原文展示

赋得寒蛩
作者: 耿湋 〔唐代〕

尔谁造,鸣何早,
趯趯连声遍阶草。
复与夜雨和,
游人听堪老。

白话文翻译

这是谁在鸣叫?它的声音怎么这么早?
轻快的声响在阶前的草地上回荡。
又与夜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听着这声音的游人,忍不住感到岁月的流逝。

注释

  • :你,这里指代鸣叫的蛩(蟋蟀)。
  • 何早:怎么这么早,指的是蛩的鸣叫时间。
  • 趯趯:形容声响清脆,连绵不绝。
  • :又,与之一起。
  • 夜雨:指夜间降雨,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新的氛围。
  • 堪老:忍不住感到岁月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耿湋,字希文,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蟋蟀的鸣叫伴随着夜雨,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游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赋得寒蛩》是一首以秋冬季节为背景的抒情诗。整首诗通过描绘寒蛩的鸣叫声,展现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结合。诗的开头以“尔谁造,鸣何早”引入,仿佛在询问那微小却响亮的生命,透出一种对自然的好奇与亲切感。接下来的“趯趯连声遍阶草”,通过声响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生动的画面,仿佛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蟋蟀在草地上跳跃的情景。

“复与夜雨和”这句更是将自然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夜雨的滴答声与蟋蟀的鸣叫声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夜晚显得更加深邃与迷人。最后一句“游人听堪老”则引入了人的情感,游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的美,还有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引发了对人生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尔谁造,鸣何早:开头两句以疑问的口吻,表现出对蛩鸣的好奇和惊讶。
  2. 趯趯连声遍阶草:通过“趯趯”这一拟声词,生动地描绘了蟋蟀的鸣叫声,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3. 复与夜雨和: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蟋蟀的鸣叫与夜雨的声音相互交融,增加了意境的丰富性。
  4. 游人听堪老: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感受结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声:使用“趯趯”形容蟋蟀的鸣叫,增强了音韵美。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情景交融:自然声音引发人类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界声音的赞美,同时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蛩:象征着秋冬的来临,代表生命的微小与脆弱。
  • 夜雨:象征着孤独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游人:代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孤独感,反映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声响是什么?
    • A. 鸟鸣
    • B. 蟋蟀鸣
    • C. 风声
  2.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 A. 自然景象
    • B. 人物对话
    • C. 古典典故

答案

  1. B. 蟋蟀鸣
  2. A. 自然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耿湋的《赋得寒蛩》更侧重于描绘微小的生命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景色的宏观描绘。两者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细腻入微,后者开阔大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艺术》

相关查询

南乡子 贺新郎(题后院画像) 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 高阳台(闰元宵) 秋夜雨 南乡子(黄葵) 蝶恋花(风莲) 白苎 秋夜雨·秋夜 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齒字旁的字 更仆未罄 贤厚 山字旁的字 入户 小字头的字 鬲字旁的字 披沥肝膈 包含须的成语 见法 欣怛 吹毛洗垢 餐松啖柏 采字旁的字 措结尾的成语 天平地成 消声灭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