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踏莎行

《踏莎行》

时间: 2025-04-26 16:36:57

诗句

过去何哀,未来何惑。

自由不是天然律。

有情最苦在同悲,无情至要长生术。

黯黯回心,堂堂揖贼。

蚌珠病剧非关鹬。

容身换得铁牢笼,几人肯道真灵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6:57

原文展示

踏莎行
石任之

过去何哀,未来何惑。
自由不是天然律。
有情最苦在同悲,
无情至要长生术。
黯黯回心,堂堂揖贼。
蚌珠病剧非关鹬。
容身换得铁牢笼,
几人肯道真灵溺。

白话文翻译

过去的事情无须感到悲伤,未来的事情也不要迷惑。
自由并不是自然法则。
有情之人最苦莫过于同样的悲伤,无情之人却渴望长生不老的术。
心中黯然神伤,堂堂正正地与贼人作对。
蚌里的珍珠病痛与鹬鸟无关。
换取容身之处却换来了铁牢笼,
又有几人愿意说出真实的灵魂在于沉溺?

注释

  • 何哀:有何悲哀。
  • 何惑:有何困惑。
  • 自由不是天然律:自由并非自然的法则。
  • 有情最苦:有感情的人,最痛苦的在于彼此的悲伤。
  • 无情至要长生术:没有感情的人,最渴望的是长生不老的术。
  • 黯黯回心:心中感到压抑和忧伤。
  • 堂堂揖贼:正直地与贼人对峙。
  • 蚌珠病剧非关鹬:珍珠的痛苦与捕食者无关。
  • 容身换得铁牢笼:为了生存而换取的却是牢笼。
  • 几人肯道真灵溺:有多少人愿意承认真实的灵魂沉溺于痛苦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任之,生于20世纪,作为当代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展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思考。其诗风兼具古典和现代的元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在社会变革和个人价值观碰撞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对情感与自由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提到的“过去何哀,未来何惑”,直接切入主题,提出了对时间的思考:无论是对过往的悲伤还是对未来的迷惘,都是人类存在的普遍体验。接下来的“自由不是天然律”,则揭示了自由的复杂性,暗示自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追求和争取的。

继续深入,诗人将情感分为“有情”和“无情”,指出有情之人因共同的悲伤而苦,而无情之人则渴望长生,反映出人类情感的矛盾和痛苦。当提到“黯黯回心,堂堂揖贼”时,诗人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反抗态度,似乎在质疑社会的不公。而“蚌珠病剧非关鹬”则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挣扎,珍珠的痛苦与外部环境无关,暗示内心的冲突和自我拷问。

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和哲理的探讨上皆有独到之处,尤其在最后“几人肯道真灵溺”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性深处的省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去何哀,未来何惑:强调对过去和未来的态度,提倡放下对过往的哀愁和对未来的困惑。
  2. 自由不是天然律:指出自由不是自然赋予,而是人类努力追求的结果。
  3. 有情最苦在同悲:探讨有情人之间的共鸣与苦痛。
  4. 无情至要长生术:揭示无情的人对长生的渴望,反映人性中的自私。
  5. 黯黯回心,堂堂揖贼:描述内心的矛盾与对抗,正直地面对不公。
  6. 蚌珠病剧非关鹬:用比喻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外部环境的无关。
  7. 容身换得铁牢笼:反讽生存与自由的关系,换得的却是束缚。
  8. 几人肯道真灵溺:质疑人们是否愿意面对内心的真实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蚌珠病剧”,借用珍珠的痛苦隐喻内心的挣扎。
  • 对仗:上下句之间相互呼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如“过去何哀,未来何惑”使用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情感与自由展开,通过对人性深处的思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有情与无情,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最终呼唤对真实自我的认知与接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自由:象征着人的内心向往和追求。
  • 情感: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痛苦。
  • 珍珠:象征内心的美好与痛苦。
  • 铁牢笼:象征着束缚与压迫,反映出对自由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自由不是天然律”意味着什么?

    • A. 自由是与生俱来的
    • B. 自由需要追求
    • C. 自由是天赋的权利
    • D. 自由是社会的产物
  2. “几人肯道真灵溺”中“真灵”指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灵魂
    • B. 幻想的灵魂
    • C. 虚假的灵魂
    • D. 疲惫的灵魂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踏莎行》均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的反思,而《踏莎行》则更注重对人际关系和内心挣扎的探讨。
  • 《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思乡之情,与《踏莎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当代诗人石任之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中秋 山间逢梅 明日雨再用韵 题董一之花木杪 次韵吴侍郎同集砚山 次韵徐太博 次韵赵端明万花园 种芥 浣溪沙 其三 守岁 山居十首 其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皮字旁的字 革字旁的字 石闸 赤野 包含穗的词语有哪些 旋曲 简快 口字旁的字 叫苦连天 查截 上下交征 人涉卬否 高尚娴雅 分文不直 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凵字底的字 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子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