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3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6:57
踏莎行
石任之
过去何哀,未来何惑。
自由不是天然律。
有情最苦在同悲,
无情至要长生术。
黯黯回心,堂堂揖贼。
蚌珠病剧非关鹬。
容身换得铁牢笼,
几人肯道真灵溺。
过去的事情无须感到悲伤,未来的事情也不要迷惑。
自由并不是自然法则。
有情之人最苦莫过于同样的悲伤,无情之人却渴望长生不老的术。
心中黯然神伤,堂堂正正地与贼人作对。
蚌里的珍珠病痛与鹬鸟无关。
换取容身之处却换来了铁牢笼,
又有几人愿意说出真实的灵魂在于沉溺?
石任之,生于20世纪,作为当代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展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思考。其诗风兼具古典和现代的元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踏莎行》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在社会变革和个人价值观碰撞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踏莎行》通过对情感与自由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提到的“过去何哀,未来何惑”,直接切入主题,提出了对时间的思考:无论是对过往的悲伤还是对未来的迷惘,都是人类存在的普遍体验。接下来的“自由不是天然律”,则揭示了自由的复杂性,暗示自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追求和争取的。
继续深入,诗人将情感分为“有情”和“无情”,指出有情之人因共同的悲伤而苦,而无情之人则渴望长生,反映出人类情感的矛盾和痛苦。当提到“黯黯回心,堂堂揖贼”时,诗人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反抗态度,似乎在质疑社会的不公。而“蚌珠病剧非关鹬”则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挣扎,珍珠的痛苦与外部环境无关,暗示内心的冲突和自我拷问。
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和哲理的探讨上皆有独到之处,尤其在最后“几人肯道真灵溺”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性深处的省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围绕情感与自由展开,通过对人性深处的思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有情与无情,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最终呼唤对真实自我的认知与接纳。
诗中的“自由不是天然律”意味着什么?
“几人肯道真灵溺”中“真灵”指的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