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蒙恩除奉常有感

《蒙恩除奉常有感》

时间: 2025-05-04 00:47:36

诗句

平生秉周礼,投老奉龙旗。

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

门阑走宾客,行李饬妻儿。

又踏长安道,多惭鬓有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7:36

原文展示:

蒙恩除奉常有感 张耒 〔宋代〕

平生秉周礼,投老奉龙旗。 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 门阑走宾客,行李饬妻儿。 又踏长安道,多惭鬓有丝。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遵循周礼,到老来侍奉皇帝的旗帜。 被贬斥驱逐却侥幸未死,归来时不敢抱怨迟到。 家门前来来往往的宾客,整理行李和妻儿的衣物。 再次踏上通往京城的道路,多愧于鬓发已斑白。

注释:

  • 平生秉周礼:一生遵循周朝的礼仪。
  • 投老奉龙旗:到老来侍奉皇帝。
  • 斥逐遇不死:被贬斥驱逐却侥幸未死。
  • 归来敢恨迟:归来时不敢抱怨迟到。
  • 门阑走宾客:家门前来来往往的宾客。
  • 行李饬妻儿:整理行李和妻儿的衣物。
  • 又踏长安道:再次踏上通往京城的道路。
  • 多惭鬓有丝:多愧于鬓发已斑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反映了作者被贬后复职的复杂心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张耒在被贬后复职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复职的感慨和对过去经历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复职的复杂情感。首句“平生秉周礼”表明了作者一生遵循礼仪的坚持,而“投老奉龙旗”则体现了他在晚年依然忠诚于朝廷。中间两句“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斥后的幸存和对归来的无奈。最后两句“又踏长安道,多惭鬓有丝”则表达了作者对再次踏上仕途的感慨和对年华老去的愧疚。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秉周礼”:表明作者一生遵循周朝的礼仪,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
  • “投老奉龙旗”:到老来侍奉皇帝,体现了他的忠诚。
  • “斥逐遇不死”:被贬斥驱逐却侥幸未死,反映了作者的坚韧。
  • “归来敢恨迟”:归来时不敢抱怨迟到,体现了他的谦逊。
  • “门阑走宾客”:家门前来来往往的宾客,反映了作者的人脉。
  • “行李饬妻儿”:整理行李和妻儿的衣物,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
  • “又踏长安道”:再次踏上通往京城的道路,体现了他的仕途决心。
  • “多惭鬓有丝”:多愧于鬓发已斑白,体现了他的自省。

修辞手法:

  • 比喻:“投老奉龙旗”中的“龙旗”比喻皇帝,体现了作者的忠诚。
  • 对仗:“斥逐遇不死,归来敢恨迟”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复职的感慨和对过去经历的反思,体现了他的忠诚、坚韧、谦逊和自省。

意象分析:

  • “龙旗”:象征皇帝,体现了作者的忠诚。
  • “长安道”:象征仕途,体现了作者的决心。
  • “鬓有丝”:象征年华老去,体现了作者的自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耒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投老奉龙旗”中的“龙旗”象征什么? A. 皇帝 B. 将军 C. 贵族 D. 平民

  3. 诗中“多惭鬓有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愧疚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仕途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蒙恩除奉常有感》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对复职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过去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环境。

相关查询

画蝉 答孙常州见忆 松鹤 赠殷亮 宿灌阳滩 送汶水王明府 赠康老人洽 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 孤鸿篇 屯田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文身断发 舟字旁的字 踔厉风发 言字旁的字 龙楼凤池 京花子 执迷不反 衣结尾的成语 拼合 靣字旁的字 包含晋的词语有哪些 穿房过屋 以人废言 受怕担惊 匸字旁的字 扯结尾的成语 想儿 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