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0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06:04
作者: 郭则沄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贝经翻罢,檀篆薰残,山屏镇日潇潇。
散遍天花,人间犹话灵箫。
门前涨添鸳水,问新来谁系兰桡。
瑶台畔,乍春云悄倚,写尽无聊。
还忆莲帷人病,渐佛妆慵整,闲了珠翘。
梦怯清钟,分明身似芭蕉。
相怜画窗瘦影,倩留题衫角裙腰。
空费泪,又枫江悽断暮潮。
翻阅过《贝经》,檀香的香气已渐渐消散,山间的雨声整日潇潇而下。
四处散落的花瓣,世间的人们依然在谈论那幽远的笛声。
门前的水涨起来了,问新来的客人是谁在系着兰舟。
在瑶台的旁边,春天的云彩悄然依偎,写尽了我的无聊。
我还记得那在莲帷下病重的人,如今妆容懒散,珠钗也闲置。
梦中对清脆的钟声感到怯意,分明我的身影如同芭蕉一般。
相互怜惜的画窗里瘦弱的身影,倩影留在衣襟的角落。
徒然流泪,又在枫江边感受到那断肠的暮潮。
作者介绍: 郭则沄,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660年,卒于1730年,擅长诗词,尤其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受当时士人闲适生活的影响,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感悟与对人生无奈的思考。诗中描绘的空山听雨图,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纷扰世事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渴望。
《声声慢》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沉的情感。整首词从开头的“贝经翻罢”开始,便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愁的氛围。诗中描绘的山水意象与人间情感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词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空山的雨声与散落的花瓣,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目光转向人间的情感,尤其是对新来者的好奇和对往事的追忆,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通过回忆往昔,表达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最后一句“空费泪,又枫江悽断暮潮”,不仅道出了诗人心中的失落与无奈,也让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清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仗等: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奈的感慨,展现出深刻的孤独感和对过往的追忆。通过对山水和人情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贝经翻罢”意思是:
A. 学习完经典
B. 感到无聊
C. 讨论古代文化
“梦怯清钟”中的“梦”指的是:
A. 美梦
B. 对过去的回忆
C. 梦中的恐惧
诗中提到的“兰桡”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用兰草编的小舟
C. 一种乐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